手机版
1 1 1

服务群众当治“四种病”

崔桂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做到更好地服务群众,当下要治“四种病”。

  一要治“冷漠病”。现在有的人官不大,架子不小,对上门办事的群众官腔官调,态度生硬,“脸难看,话难听”,冷言冷语冷面孔,怠慢群众,影响了群众办事的效率和效果,伤了群众的心,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根治这种顽疾,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只有在思想深处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会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才会有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高度自觉。有句话讲得好:“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要强化群众第一、基层至上的服务观念,从内心深处把群众当手足、当亲人,从思想深处建立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其次,要自觉放下架子。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真知灼见往往在群众心中。实践证明,党员干部放下架子,密切同群众的关系,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摆官架子,疏远同群众的关系,工作起来就会举步维艰。要放下架子,就要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这才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再次,对群众要有热心。善待上门办事的群众,在人格尊严上平等对待,在工作态度上平易近人,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对待群众,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二要治“坐等病”。有的党员干部,面对矛盾和问题,先看红头文件写了没有、领导发话了没有,习惯“守摊子”,喜欢当“太平官”。其实,“坐等群众反映问题,不如下去直接帮助解决问题”。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入户解决群众困难,是服务群众的应有之义。李克强同志“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经验之谈,也是治疗“坐等病”的有效良方。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主动到企业工厂、田间地头,及时了解群众的关注点,查找工作的薄弱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群众少走一些路、少出一点汗、增加一丝笑容、提高一份满意度。要定期到群众中调研,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屡禁不止的问题,从根本上找出解决的途径,让群众真正看到工作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行动。要不断创新服务群众方式,有针对性地送政策、送点子、送项目,帮助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三要治“推诿病”。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矛盾当 “足球”踢,相互之间打太极拳,特别是遇到棘手或敏感的矛盾问题时,更是怕摊上事、怕担责,往往一句“这事不归我管”一推了之。推诿扯皮是典型的不作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路线的根本归宿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当人民公仆、办好人民的事情是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群众反映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努力帮助解决,切不可心不在焉、敷衍塞责,更不能漠然处之、推诿扯皮。根治推诿扯皮,关键在明责,重点在机制,根本在作为。要从源头堵“漏洞”,在政府部门机构设置、责任确定上,切实提高政府效能,实行定人、定岗、定责,避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握成拳头”,形成合力,避免画地为牢、以邻为壑,导致“都管都不管”;要摆脱“官本位”、“衙门作风”,真正树立起“为民服务”、“权责一致”的理念,在岗位上主动作为。

  四要治“拖拉病”。有些本该解决的问题,总是悬而不决,得不到及时处理,或只作应付性处理,导致个别问题拖成普遍问题,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群众的呼声应是党员干部行动的第一信号,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及时作出回应,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才是党员干部做好工作、树立良好风气的关键所在。根治“拖拉病”,就要树立雷厉风行的好作风,不拖、不等,坐言起行,快马加鞭,能立即解决的事情抓紧办,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尽快落实到位;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说明原因,分步实施,真正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要建立问题处置时效机制,既要在工作上采取有力措施,又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作出必要安排,真正急群众所急,确保小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大问题尽快解决,赢得群众的信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党的事业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群众。改进作风,根治顽疾,服务群众,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11:37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