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孙正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想信念专题讲座

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和大家一起交流坚定理想、信念的学习体会,我感到承担了一份很重的社会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理念,使我们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就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说,过去我们是“吃粗粮,穿布衣,住平房,骑自行车”,现在是“吃细粮,穿时尚,住楼房,开私家车”,十三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应当说,这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我们应当充满自信。但是,从人的精神生活看,却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直面现实,我们会痛切地看到:一些人谈起“阴暗面”滔滔不绝,讲起“黄段子”津津乐道;一些人甚至觉得不谈“钱”,不谈“性”,谈什么?不捞“钱”、不享乐,干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使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不讲公德谋私利,不干实事要政绩,不守法律搞贪欲;“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成为一种严重冲击人的精神家园的社会思潮。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确应当严肃地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不要理想、信念?我们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从这些问题出发,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坚定理想、信念的体会:一是用理论支撑理想、信念;二是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三是以理想、信念构建精神家园。

  用理论支撑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有理论的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的理想、信念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撑,必须把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

  用科学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首先需要深刻地理解理论,形成理论的自觉与自信。什么是理论?理论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这包含三层含义:其一,理论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和体系性,表现为概念系统,因而区别于人们自发形成的经验常识;其二,理论的根本作用是“规范”,因而能够指导和引导人的实践活动;其三,“规范”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就是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规范就是思想和行为的坐标和指南。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两件事:一是“想”,一是“做”。人们想什么,怎么想和做什么,怎么做,是同理论密不可分的。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

  理论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是由理论的特性决定的。理论具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它的“向上的兼容性”,二是它的“时代的容涵性”,三是它的“逻辑的展开性”,四是它的“思想开放性”。所谓“向上的兼容性”,就在于理论是人类文明史的总结、积淀和升华,它以概念系统的方式积淀和升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列宁说,概念、范畴并不是认识的“工具”,而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只有掌握理论,才能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所谓“时代的容涵性”,就在于理论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深层地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离开理论,就不能全面地把握现实、就不能深刻地理解现实、就不能正确地引导现实。只有掌握理论,才能全面、深刻、正确地把握现实,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所谓“逻辑的展开性”,就是合乎逻辑地系统地讲道理。理论之所以能够说服人,取决于它的那样一种逻辑的力量,所以任何一种理论作为一种概念系统,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一种概念的合乎逻辑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系统地掌握理论支撑自己的思想观念,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谓“思想的开放性”,就在于理论本身是随着现实发展的,它不是僵死的,不是凝固的,不是抽象的、枯燥的。我们为什么提出来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呢?这是理论的本性所要求的。只有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坚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

  理论的基本特性,决定了理论的基本功能。我把理论的基本功能也概括为四个方面:理论具有解释的功能;理论具有规范的功能;理论具有引导的功能;理论具有反思的功能。理论的第一个基本功能是我们大家都觉得很亲切、很熟悉的一个功能,这就是理论的解释的功能。用一些简单的原理去解释千差万别的众多的现象,这就是我们一般的对于理论的理解。理论的第二个功能是理论的规范功能。理论规范着我们想什么,不想什么,怎么想,不怎么想,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不怎么做。这是理论的最重要的功能。为什么它重要呢?就是它决定着我们的思想的内容,决定着我们思维的方式,决定着我们行为的内容,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方式。这样一种理论的背景决定着你的生活的状态,它规范你对生活的理解。第三,理论具有引导的的功能。帮助我们改变客观的世界,改变我们自己,塑造或引导我们这个时代。所以马克思在谈到哲学的时候,他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它塑造和引导着新的时代精神。理论的第四个功能是反思的批判的功能。源于实践的理论,对于实践活动具有规范、矫正、引导的作用。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他说“不光是思想要趋向于现实,而且现实也要趋向思想”。我们正在不断深入地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于那种不是以人为本的,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不是统筹兼顾的那样一些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各种行为的批判和反驳,就是要推进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践,推进人的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实践。这就是我和大家交流的对于理论本身的理解。

  上面谈到的什么是理论,理论有哪些特性,理论有哪些功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理论,这就是理论的自觉。理论的自觉,是要建立理论的自信,用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我把我们的理论自信概括为四句话:第一,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第二,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第三,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第四,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所以我把我们的理论自信概括为四个方面:信仰、信服、信心和信念。理论自信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和一个空洞的套话,它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我想从“信仰”、“信服”、“信心”和“信念”四个方面和大家谈理论的自信,并用理论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

  第一句话,信仰。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信仰。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最根本的依据、标准和尺度。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边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社会主义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历史形态时,深刻地揭示了人从“人对人的依附性”的存在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再到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把自己的理论定位为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所以非常明确,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就是为人们谋幸福的理论。我们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我把毛主席著作做一个最简洁的概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他一直提出来说我们要把什么作为我们整个实践活动的根本的判断标准呢?他说,这就是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强调的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一条红线。所以我们的理论自信首先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信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它体现的最根本的就是这样一条,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句话,信服。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的理论自信是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就是我们打心眼里信服它。没有这样一种“信服”,就没有真实的理论自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道理呢?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讲话中说,马克思的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人的理想信念的根基,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奠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想信念,才是值得人们追求、得到人们信服的理想和信念。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所创建的这个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以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这种理论,首先是我们能够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够帮助我们确立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以及建立在一种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是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什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只有作为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才能够成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那么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什么呢?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人们自己的这种创造活动的过程就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的规律。今天,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当中,在我们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生活境遇当中,非常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对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现代化所构成的最为严峻和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说,现代化所构成的最为严峻和最为紧迫的问题是由资本的逻辑所构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异化问题;从人与自我的关系说,现代化所构成的最为严峻和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虚无主义的文化危机问题。对于这三个方面问题马克思都作出了深刻的阐释。在论述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时,马克思提出,这种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正是以劳动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的历史性变革为测量器和指示器,我们通常把人类文明形态区别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文明形态的转换,必然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工业文明以来的全球化过程,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市场化的过程,并构成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的人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由于人的独立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其结果是造成了当代人类的二大生存困境: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带来的人的物化问题。世界性的现代化过程,在体制的意义上全球市场化的过程,而在文化的意义上,则是空前的价值观激烈震荡的过程。在当代社会思潮中,两极对立模式的消解,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高层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构成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且需要理论创新,从而实现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这些原理,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去学习,一定会增强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打心眼儿里信服马克思主义,从而自觉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句话,信心。我们的理论自信是源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信心。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满足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回顾改革开放35年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树立起更加坚定的信心,会对源于这个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起更加坚定的信心。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成功地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是100多年来“振兴中华”的实质性的基本诉求,是在我们所创建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说,“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振聋发聩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回顾35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发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又快又好”,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又好又快”,再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五位一体”的战略思想,这种根本理念的深化发展是奠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生成过程中”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的35年来,我国经济以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三倍多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解决现代化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正在从事的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必然有成功的一面,也有问题的一面,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因而,应有清醒的认识,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不能因为成绩伟大而忽视问题,也不能因为问题凸显而否定成绩,更不能不分本质与现象、全局与局部、主流与支流。从本质上、全局上、主流上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就会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四句,信念。我们的理论自信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的信念。大家来听这个长白山论坛,共同思考理想信念问题,这表达了大家要思考人生,要思考社会,要思考历史,因而要学习理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赋予人的生活以理想和信念,对于我们的生活给予一种理论的支撑。我们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重要问题是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导向的基础在于,人的价值期待、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是同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密不可分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具有社会形式和社会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和评价,更是与社会性的传媒密切相关的。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讲,看问题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个人的价值期待与社会的价值理想、个人的价值认同与社会的价值规范、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矛盾中,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规范和制约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基本性质。这是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深层根据。

  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我们的理论自信表现在四个方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对它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信念。然而,直面现实,我们却会看到许多奇怪的现象: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嘲讽的对象。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就必须作到三点:一是理直气壮,二是有理有据,三是言行一致。首先是理直气壮,而不是遮遮掩掩。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要遮遮掩掩?为什么不能理直气壮?其次是有理有据,而不是含糊其词。还是马克思的那句话:“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以理服人,就要真讲道理;真讲道理,就要真把道理搞明白。“有理”才能“讲理”,“讲理”才能“服人”。要理直气壮,要以理服人,最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而不是表里不一。如果一个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会上讲为人民谋利益,会下干的是捞取私利,人们怎么会相信你讲的道理?理直气壮,有理有据,根子在言行一致。所以下面我讲第二个方面,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既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理论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又需要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强化自己的理想信念。对此,我主要想讲二句话:一句话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另一句话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前一句讲的是“人管自己”,后一句讲的是“制度管人”。坚定理论信念,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先讲第一句话,什么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就是我能做的但是我不做。我手中有权,但我不谋私利;我手中有钱,但我不奢侈挥霍;我知道“潜规则”,但我不随波逐流;我看到“阴暗面”,但我不自暴自弃。这就叫作“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为什么能为而不为?因为我不屑于这样做,我耻于这样做,这就是理想信念在实践中的体现。为什么能在实践中坚守理想信念?这就是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再讲第二句话。什么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就是你想做但是你不敢做,你做不成,这就叫“制度管人”。人是需要约束的,尤其是权力必须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力就是腐败。这就必须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我们现在经常说不超过“道德底线”,不超过“法律底线”,但是,要不超过“底线”,就不仅要有“底线意识”,而且要有“崇高意识”。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没有理想信念,“取法乎下”,就会“等而下之”,就会超过“底线”。怎么才能不超过“底线”?这不仅需要“制度管人”,而且要引导人们“取法乎上”,必须以理想信念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以理想信念构建精神家园

  建国以来,无论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还是60年代和70年代,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总是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这只手要硬,首先就是“硬”在理想信念。最近两年,最流行的两个问题是:“你幸福吗?”和“你的梦想是什么?”幸福和梦想,都离不开人的理想和信念,都离不开培育自己的精神家园。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对自己生活的肯定性的总体感受和总体评价。人是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幸福就是充裕的物质生活对人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人的伦理需要的满足。对这三种满足的追求,是同人的理想信念密不可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普遍的现象,我把它叫作“孙子”要“五会”,“爸爸”要“五好”,“爷爷”要“五有”。具体地说,“孙子”要会弹钢琴,会写毛笔字,会下围棋,会说外语,会练跆拳道;“爸爸”要有好房子,好车子,好妻子,好孩子,好位置;“爷爷”要有个老窝,有个老底,有个老妻,有个老友,有个老乐。应当说,这不只是当代中国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真实体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对党员干部来说,我们还应当有实现梦想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努力拼搏的钉子精神。

  我们现在讲中国梦,就要有这样的信念,只有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的最深刻的内涵是我们的国家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民族要在整个人类文明中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灵魂来培育我们的精神家园。

  最后,我想以五句话与大家共勉:健康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真实的本领是钻研出来的,美好的心灵是修养出来的,成功的人生是拼搏出来的,伟大的理想是在共同奋斗中实现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13:04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