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 韩长赋作报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9月12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六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围绕“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作报告。

  主持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雒树刚

  雒树刚:同志们,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今天下半年连续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今天是系列报告会的第六场报告,我们很高兴的请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同志,为大家作“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的报告。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京党政机关部,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800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韩长赋同志给我们作报告。

  韩长赋:根据系列报告会总的主题,刚才雒部长也讲了,很感谢雒部长来主持,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抓好“三农”、为实现中国梦打好基础的问题,所以我拟了个题目,叫做: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还进一步的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说就是推进“四化”来同步发展。我理解,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推进这“四化”的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所以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多少年来的经验证明,农业稳,百业兴;所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很多同志都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央连续发布了五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那么新世纪以来又连续出台了十个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应该说政策推动再加上科技进步,极大的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在我们国家的农业应该说和新中国成立以前,甚至和改革开放以前都不能同日而语了,有两个数字我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我们现在农业的增长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4.5%,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第二个数据,我们现在农业的田间作业,也就是说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7%,57%的农活是靠机械了,我们都当过农民,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农业的进步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但是我前面讲这四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这四化当中,农业的现代化还是短板,还是弱项,如果把这个四化比作一匹骏马的话,这匹骏马有一条腿是短的,而且还是后腿,所以加快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四轮驱动。

  加快农业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所以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二是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三是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美好家园。我想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推进“三农”发展的三个梦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啊。这些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任何国家、任何政府,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你农业稳定,衣食无忧,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定海神针”,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在讲到农业丰收,粮食九连增的时候讲到,这是农业社会发展的一颗定海神针,我觉得他比喻的非常形象,也非常深刻。只有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政府才能腾出时间精力去干别的事情。那么稳定农业首先是稳定粮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

  我们常说,我们搞经济,搞宏观经济,说是要有保障三个安全。一是粮食安全。二是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三金融安全。我觉得这三个安全都非常重要,非常紧要,但是我认为第一位的是粮食安全。你比如说石油安全非常重要吧,现在小汽车这么多,在座的很多都是开私家车来的,但是石油安全也不能和粮食安全比,我打个比方不一定准确,但是能说明问题,你比如说现在我们油紧缺了,政府可以提出一条规定,小汽车可以搞单双号上路,哪个政府能决定吃饭单双号啊。再比如,如果说真是有军事上的需要,或者说赶上了紧张或者战争之类的这种极端事情,那你政府可以规定,首先保证国家需要,民族需要,你其他的都可以停开,凡是和保卫国家,服从军事要求,没有关系的车都可以停掉,哪个政府能规定凡是和保卫国家和军事打仗没有关系的人都不要吃饭,我想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老百姓的话讲,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荒,所以习近平同志要讲一定要保证粮食安全,中国人的饭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讲四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成功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现在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这些产量我们都是世界第一。从2006年起,我们国家就不再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粮食援助了,我们过去是受援国,那么现在我们逐步的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可以说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的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

  粮食生产连续迈上新台阶。我国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000多亿斤,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连续迈上一个大台阶,2012年我们粮食产量达到了11791亿斤,可以说比建国初增长近5倍。60多年来,我们的人口由5亿多增长到13亿多,人口更翻了一番多了,在这个同时,我国的粮食人均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了400多公斤,去年是达到了人均435公斤。而且,建国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吃的主要是粮食,肉蛋奶等副食很少。目前,我们国家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在98%以上。

  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稳定发展。棉油糖、肉蛋奶、果菜鱼可以说全面发展,现在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品种丰富。可以说走遍全世界菜市场看看,没有哪个国家的菜市场品种有中国的丰富,包括美国和欧洲。2012年,棉花达到684万吨、油料3437万吨,糖料1.35亿吨,肉、蛋、奶产量分别为8384万吨、2861万吨和3744万吨,水产品5908万吨、蔬菜7.1亿吨、水果1.5亿吨,均保持较高生产水平。从人均占有量上看,更有飞跃性的进步。比如,肉类1949年人均4.1公斤,现在是62.1公斤,是1949年的15.1倍;棉花1949年人均0.8公斤,现在是5.1公斤,是6.2倍;油料1949年人均4.7公斤,现在是25.6公斤,是1949年的5.4倍;糖料1949年人均5.2公斤,现在是99.8公斤,是当年的19.1倍。

  这些鲜活的数字充分说明,我们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我觉得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正确和有效,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许多年长一些的同志都还记得,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产品是长期短缺,买什么都要凭票定量供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都带票的,在座的也有大学的同学,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不仅有粮票,就这些,而且还规定细粮多少,6斤面粉,2斤大米,其他都是玉米面,那个时候人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饭,“吃”成了中国人最深刻的记忆。人们见面打招呼,通常是“吃了吗”,“吃”是头等大事。现在再看看我们的市场和餐桌,应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花色品种之多,世界首屈一指,现在我们在倡导节约,光盘,反对浪费,多了就不容易珍惜,所以只有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才有条件大步奔小康,去实现更多的梦想。

  这些成就,是在我国人口大幅增加、耕地大量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表明我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实有了质的飞越。应该说,我国农产品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也是最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我们的城镇化有多快啊,同志们,每年增长1个多百分点,就是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1000多万人是多大的规模,全世界超过1000万人的国家有多少,没有农业的稳定,农产品的供给,不可想象,这个我们有历史教训的,我们现在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在50年代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农民当工人很方便的,所以那个时候大跃进大办工业,结果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水平不行,质量不过关,也没有市场,所以不得不下岗,后来到处下马,最后我们就选择一个西北女工的口号,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所以老同志都知道,现在农村有很多下放户,所以没有这个支撑,农业化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得到了社会各界、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联合国的两任粮农组织总干事我都很熟,前任是迪乌夫,他讲,他说中国在解决温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至少解决了我20%的问题。现任总干事达席尔瓦他讲,他说中国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和消除极端贫困方面的努力具有全球重要意义,这都是我会见他们,他们给我讲的。

  第二句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有很大压力。

  成就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主要有“四大矛盾”。

  一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人口总量每年增加700万人左右、城市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我们每年大体需要增加粮食消费需求200亿斤、肉类80万吨。我们有的同志有一个误区,以为城市人多了,吃的东西会少,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实际上城里人比农村人吃粮食少,直接吃粮食的少了,但是城里人肉、蛋、奶以及蔬菜、水果等大大高于农村人。肉蛋奶要靠粮食来转化。1斤猪肉约需3斤粮食,1斤鸡蛋需两斤半粮食。城里人水果吃的多,农民好水果舍不得吃,而且吃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城里人吃水果榨果汁,三个苹果才能榨一杯果汁,农民人吃苹果就是削一个吃,城里人穿的衣服也比农村人多多了。我想每个人的家里衣橱里都满满的,综合起来看,一个城市人消费的农业资源,比一个农村人要多得多。城市化率高了,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另外,现在农产品用途的拓展,包括工业用,医药用,用途增加了。

  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持续加剧。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一亩三分地,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所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们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二是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的矛盾。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部分品种需要进口来弥补缺口。2004年的时候,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并且不断扩大,2012年时候逆差达到了492亿美元,其中谷物净进口接近1400万吨,特别是大豆,我说的谷物是不包括大豆的,大豆进口了5839万吨,同时食用植物油进口了960万吨,食物油主要是用来炸方便食品。

  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粮食实现了“九连增”,而玉米、大豆等粮食进口还增加,而且价格还在缓慢的上升,主要原因就是消费持续、刚性增长。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食用油、肉蛋奶消费大幅增长,现在大家都关心牛羊肉的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几乎所有都是价格比较稳定,今年的粮食上涨了3.6%,和CPI差不多,其他的农产品有的是涨一点点,有的有所下降,但是牛羊肉一直在上涨,我回顾了一下好像是连续11年上涨,每年涨20%或30%,现在牛羊肉大体上一公斤60块钱,为什么呢?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过去主要是少数民族消费,现在可以说是全国消费,过去主要是穆斯林消费,现在是全体人民消费,过去主要是季节性消费,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消费,过去主要是家里消费,现在是外边消费,肉蛋奶的增长,就直接导致了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食用油消费增长带动了大豆的大量进口,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当时是8亿人,当时人均消费食用油只有2公斤,我们那个时候是平时2两,春节加2两,现在我们13.5亿人口人均消费19公斤。人比那个时候多了一倍多,不到两倍,但是消费比那个时候多了8倍,人均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有生活水平提升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不健康饮食习惯和浪费严重的因素,我们现在吃水煮鱼,那水煮鱼里边一盆端上来三分之一是油,我们现在无论在家里烧菜,特别在饭店里吃菜,连炒青菜的盘子里都是油汪汪的,我们改革开放之前看不到多少油腥,那盘子蹭的光光的,你上哪儿找地沟油去,现在地沟里都是油了。所以,消费拉动力量是巨大的。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现在我们目前进口一吨棉花和国内差价大概在三四千块钱,当然我们进口棉花实在话讲,并不是因为我们国内的老百姓穿衣服用的不够了,我们五六百万吨棉花基本够用,但是我们有庞大巨大的棉纺产业,进口棉花,然后加工出去,安排劳动力,增加我们的就业,增加GDP,增加我们税收,这是好事,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但是确实很大的差距。还有比如说前段时间大家知道的进口大米比较多,消费量还是蛮多,虽然进口的不多,越南大米进口到广东,加上关税、运费,卖得比广东、湖南生产的大米都还便宜。当然越南大米质量差,碎米多,说碎米多还能进来,它有它的用处,我们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有不少的米粉加工厂,那米粉碎米就无所谓的了,而我们的早稻主要是用来煮米粉的。

  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的矛盾。这个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我的一个判断,我们中国的农业也开始进入高成本阶段,现在你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当然今年涨得不多,但还是上涨。第二个,农业流转费用,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投入明显增多,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而快速提高。所以我们测算了一下,2006-201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总成本由445元上升到791元,增长了77.8%。现在还有一个情况,现在农业逐渐的实行优势区域化布局,你适合种什么,就发挥什么优势。海南那边只能种蔬菜,运输成本,流通成本非常高,我曾经在海南田里面做过调查,问过农民,问过收蔬菜的商贩,问过运输菜的商贩,然后我回到北京到新发地市场问问到了北京是什么价格,海南的蔬菜,我当时重点调研了青椒,在海南收农民青椒的时候五六毛钱一斤,然后到了田头冷库去分检,然后去遇冷,他从田里摘的时候从二十五六度降下来,装完车然后往北京运,快的两天两夜,慢的三天两夜到新发地市场批发,到了北京之后那个温度又恢复到十几度了,如果当时不降温的话,二十四五度拉到北京全烂掉,所以一装箱一遇冷一斤加两毛,运输费加多少等等,但是这些都和农民没有关系,农民就是五六毛,到了北京以后变成了一斤青椒卖到两块六到两块八,所以现在我们从山东过来的蔬菜到北京,价格翻一倍到两倍,从海南广西那边过来的大体上要四倍甚至到五倍,大体是这样。我们也搞了调查,2012年夏收小麦、早稻和夏收油菜籽每亩纯收益分别只有152元、321元和55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两天工”。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的矛盾。现在我们有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了,有两亿多人,但是还有三亿人在农村里还有劳动力,总量是富余的,但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的严重。我们很多典型调查,现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外出打工比较多的地方,留乡务农的大都是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人,有人形象地称之为“3860部队”。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务农、不会种地。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将日益突出。这是城乡社会结构变化需要破解的一个课题,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句话,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句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指出的。

  也有的同志认为,说我们国家农业资源要素比较紧缺,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淡水,所以说我们不必坚持粮食基本自给方针,不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我们确实需要进口,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调节我们品种,弥补我们的短缺,但是基本自给的方针和坚守18亿亩红线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安全。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既是粮食大国和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完全依赖进口是不行的。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它首先是个社会问题,而且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有13亿人,饭要天天吃,庄稼要年年种,粮食安全要长期保,我说饭要天天吃,我想说一个什么看法,这个吃饭问题,或者说粮食和食品的消费,它在经济学上讲,是个需求弹性系数最稳定的品种,打个比方今天中午开饭了,你这两个馒头给我,少了吃不饱,但是下顿不给你行吗?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有供给。你有钱可以把三年的粮食存下来吗?不可能,这就是粮食和食品的特殊性,而且真要短缺了,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碰到大的灾害和突发事件,你粮食运输中断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只能择机适当进口,不能依赖进口,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尤其是主粮一定要保持基本自给。

  第二点,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现实。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我们讲,从国内来看,其实我们讲三农是讲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联系在一起解决的,不能光解决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种地种粮还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渠道,你比如说甘蔗,广西是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1692万亩、产量7830万吨,均占全国的63%左右。如果糖都进口了,广西两千万蔗农将失去生计。新疆是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面积2581万亩、产量35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7%和52%。如果棉花都进口了,新疆的农民兄弟都干什么去,所以这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包括贵州和甘肃,特别是贵州很多地方生态条件很差,有不少地方是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他不应该种粮食,理论上都应该退耕还林还草,但贵州有3400万人,65%是农民,甘肃有2500万人,61%是农民,如果这些农民都不种地了,一下子又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如何安置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然,他慢慢地肯定要逐步的进行结构的调整,有的甚至要退出来,种草,种树,但是它一定是个比较稳妥的很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农产品进口问题,而应该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三,大规模进口农产品不可持续。我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多,可以多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粮食和农产品。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当前世界粮食供给仍然偏紧,全球仍有近10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所以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现在全世界的贸易量每年5000亿斤左右,不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大米贸易总量为也就是600亿斤左右,只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5%左右。所以我国的大国效应十分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就会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不仅我国要付出高昂代价,而且也对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最终使我国粮食安全失去保障。所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两种市场,两个资源,但是同时必须立足国内自己,来解决我们的粮食和粮食供给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我觉得说的非常深刻。我还想说一点,就是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结合我们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农产品供需的走势,还有我们资源条件也做一个分析,我们要确定农产品的优先序,因为确实我们资源条件,我们土地、水这两个条件也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的需要,我们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特别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面包粉要进一些,因为我们面包差一点。

  第四句话,要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在自己身上。

  我们讲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的是要提高我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我想讲五点。

  第一,耕地保护。耕地是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根本的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好的政策。政策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这几年中央政策好,农民种田有积极性。我前些天到宁夏调研,千里黄河赴宁夏,种水稻,水稻田埂上种上玉米,说明农民种田有积极性,我这些年搞农业,我有一个直观的,但我认为是很深的体会,什么时候农民种地不当回事,那可能是我们的政策出毛病了。所以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重点是增加农业补贴,提高收购价格,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其实我们讲积极性,是三个积极性,就是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还有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有了这三个积极性对我们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我想这里边特别要发展现代种业,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同时要培养新型的合格的职业农民。

  第四,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现在我们农村里边培养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种植业、养殖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等这些人才要把它发挥作用。

  第五,制度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保障。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这个基础上,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现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还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适度规模经营,是我们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也测算过,在南方两熟地区,一个家庭有五六十亩田,在北方一熟地区,一个家庭有个120亩田,这个地就很值得种了,就比打工强了。保护耕地,落实政策,推进科技,培养人才,还有深化改革,这是我们今后稳定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五个支撑。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扎实开局”,所以稳中求进,必须首先稳住农业。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听取农业情况汇报,李克强总理也特别强调,今年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秋粮不可放松。要努力夺取今年的丰收。应该说今年的农业夏粮增加39亿斤,早稻增产15.7亿斤,我们70%是秋粮,现在看,尽管今年发生了南旱北涝这种比较严重的灾害,但是总体看,灾害还是局部的,大部分的地方还是比较好的,所以现在秋粮长势非常好,我开头讲了,再过十天就陆续开始秋收了,应该夺取今年粮食的“十连丰”大有希望;“菜篮子”产品稳定发展。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农业形势好,为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提供了基础支撑。

  讲到供给的问题,要吃饱,吃好,大家还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我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时成为社会的热点。我觉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这也是我们一个梦想,所以我们要为此不懈地努力。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看、怎么办?时间关系,我简要讲一讲。

  一、大家要有信心,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昨天上午,张高丽副总理和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了新一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国务院食安办有一个判断,就是我们的质量安全总体是稳定向好,我是同意他这个判断的,因为从我们目前的抽检方面来看,抽检的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有肉类,抽检的合格率都是在96%以上。另外,我们目前制定发布了7600多项农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8000多项,应该说我们也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有一些我们的限量标准比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还要严格。比如说大米的镉含量,我们比国际世界食要法典的标准还严格,它不超过0.4就行,我们是0.2,所以像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也是不容易的,这本身就是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确实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因为有专家算了一下,我们一天全国消费的各类食品,当然也有包括我们在加工当中丢掉的,在40斤左右,这多大一个数字,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质量保障和监管任务艰巨,因为我们不光数量大,我们品种多,我们消费不一样,我们蔬菜多少品种,中国人喜欢吃鲜活的,所以结构也比较复杂。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一个不太高比例的,或者不大比例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不能掉以轻心,而且你1%的问题轮到哪个消费者身上就是100%的风险,所以确实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不遗余力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现在有什么问题呢,从农产品来看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农兽药残留超标,这个农兽药用的科学上讲,它有一个限值,不会说一点残留不会有,但是你不能超标。二是农业投入品的非法添加,有的是不懂,但是有的是明知故犯的不法分子。三,部分地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有的重金属污染是工业和城市发展,包括开矿带来的,也有一些是土壤本身就有问题,某种含量就是超标的。所以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起来应该说还是要针对性采取措施。

  那么我们从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看,我们觉得存在的这些问题大概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需要我们加强。

  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尤其是县乡能力薄弱,我们现在在配人配仪器在覆盖,过去我们没有这一套,所以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得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与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关,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关。西方国家他都是大规模的生产,我们小而分散,有不少地方经营方式落后,你比如说我们养猪,我们一年接近7亿头猪,是6000多万的养殖户,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难度很大。还有农兽药的问题,现在农兽药生产企业几千家,80%以上为小企业。农药经营单位有60多万家,所以最近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就是高毒农药,因为有些害虫他不能一下子马上取缔,这些可以使用的这种农药你不可以直接生产在水果上,或者是蔬菜上就不可以了,因为人直接进食,我们要实行农药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卖给谁了是要登记的,所以我们在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我们要想把这个问题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就是一手抓执法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对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露头就打。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还有要搞可追溯体系,发达国家当中要有二维码,这块牛肉给你端上来了,上面有二维码,你拿手机一照就可以告诉你,这块肉来自于哪个工厂,是哪一头牛,什么时候宰的,当然它成本也是很高的,如果我们的农产品生产过程是可控制的,如果农产品的流通过程是可追溯的,这样的话,我们的质量安全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我们政府有责任保证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所以作为我们农业部门来讲,我们要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哪怕是1%的问题,也要尽100%的努力去解决,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工作做到位、做到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就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是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第一个梦想。

  二、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的日子,我想这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重点在农村。现在看,我们城里人绝大多数都小康了,现在真正还有贫困人口,收入差距比较大,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农民能否顺利的过上小康生活,关系着我们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还是拖着“短腿”的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小康,还是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小康。所以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我们“两个一百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总体来讲已告别了温饱不足,进入了小康阶段。我这样讲有三个明显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49年的时候,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2012年达到了7917元。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九年较快增长。特别是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连续三年增幅超过城镇居民,连续三年城乡收入缩小,我们现在的城乡收入比,就城市收入和农民收入这个比例目前是3.1: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那是我们最早的统计了,我国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块钱,2012年达到5908元,所以名义增长90多倍。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39.3%。简而言之,当时收入100块钱,68块钱用来吃饭,现在只有39块钱了,你其他的可以用于教育、医疗等等。现在我们的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而食品等基础性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目前,农民家中已普遍拥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话、手机、电脑、摩托车等,一些农民甚至还买了小汽车。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许多农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有的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我们在很多旅游景点,经常能看到农民集体外出旅游的身影。

  第三个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00多万人,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扶贫标准,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我们现在扶贫对象基本上就是“两不愁、三保障”,就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有保障。所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对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作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中国反贫困成就已成为世界的典范。

  近两年来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与实现中国梦的发展要求相比,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还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主要什么呢,现在一个是城乡收入的差距很大,现在收入差距多少呢,是16648元,2012年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达到17804元,最低的甘肃仅为4507元,上海是甘肃的4倍。农民内部按照收入五等分组,2011年低收入组农户收入水平相当于高收入组的11.9%。所以,不能因为农民收入的平均数快速增长,就对农民增收问题过于乐观,要看到城乡收入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低收入农民还有很多。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主要由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四部分构成,我们要多渠道来拓宽收入。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12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6%,这是最大的一块,还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长远看,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现在是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比较快,但是也存在增长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要使农业还要增产,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现在我们增长最快的这块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可以说是推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2年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6%,近几年工资标准也在提高,但是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和同城职工的平均工资还是要低的,我们也有数据,2012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290元,比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低1607元。为什么这么说,月均收入和月均工资不一样,因为他不是工作22天,23天,他是月工作二十六七天,甚至工作30天,一天工作不是8小时,可能是10个小时,如果算上劳保、社保这些福利可能差距更大。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本地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他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当然是逐步的,这样能促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促进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补贴是很重要的一块,应该说这些年,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建立了农业补贴的制度,财政对农民给予生产性补贴,现在补贴额已经达到了1600多亿,应该说这都是不容易的,我们国家大农民多,财政也不是那么宽裕,过去是没有的,过去要收税,现在不但不收税了,还给补贴,应该是农民非常欢迎的政策,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的补贴水平比起其他的国家,特别是欧美的国家,还有差距,我们农业补贴一个农民一百七八十块,仅占人均纯收入的2.1%,发达国家政府补贴占农民收入的40%,高的有70%,所以说WTO入市我们的承诺,相差不是一星半点。可以说,我国补贴空间还很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财力的增强,应当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生产和收入补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惠及农民。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2012年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只有3.1%,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财产性收入占比低,主要是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不到位,征地补偿标准低,农民不能合理分享征地收益。所以要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股息红利收入,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同时还要研究农民的承包地、林地、房屋及宅基地等财产权收益实现问题。总之,农民收入是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所以我们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理顺农产品价格,增加国家的补贴,深化农村的改革,这些综合措施来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们的亿万农民能够同步的在2020年进入小康。

  三、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这个是党代会和全会提出的一个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这个我前面讲到了。但是,客观地讲,城乡差距还很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是我们中央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大的一个判断,我学习了以后我以为,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里边,我认为工农城乡关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所以城乡发展差距是最大的差距。你现在看,到东部城市,西部城市,中部城市,城市都发展的很快,都很现代化,都是高楼林立,农村就不一样了,看看城市,看看农村,你会觉得差距很大,看看东部的农村再看看西部的农村,你也会觉得差距很大。我有时候接待来自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有些国家,让我们履行责任,认为们是发达国家,我给他们讲,你到中国来过几次了,去过哪些地方,他都会告诉我,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部去哪了,成都,西安,其他的地方都没去,我就建议他,我建议你到中国农村看一看,我说你在中国的城市看了以后,你一定会认为中国是个发达国家,我说你到农村转一转看一看,你一定会认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中央的全会曾经做过决定,我们就要把握20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其实我们的任务,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这个我们学过中央的决定,对这20字都比较熟悉,就不展开讲了,但是我觉得当前推动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稳定有序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特色,也是几十年城乡分治长期积累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起飞、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的集中释放。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是肯定的,推进城镇化一个很大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转移和城镇化,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既可使外出农民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又能使留下的农民有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空间。所以富裕农民并不是说把农民都减少了,做不到,但是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走出去的生活过得更好。留下来的土地可以变得更多。说到土地流转我说几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它应该流转,需要流转,要素哪能不流转,而且你搞现代农业,一定要有适当的规模,这样的话你利用机械,使用科技,还有你种地要有效益,也得有一定的规模,地特别少,你想一家种个三五亩地想富裕起来是很难的,所以土地一定要流转,土地一定要走经营规模的路子,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要转移出去,我前面讲了,说南方种60亩地,北方种120亩地,南方种60亩地就得把十来户的农民都加起来,咱们北方基本上每个家庭30亩,那几户人家的可以转移出去,人口劳动力没有转移,农村的社会稳定就会出麻烦,所以我们讲土地的流转的进度要和农民的转移相适应,土地经营规模也要和劳动力向适应,所以我们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我们产业工人主要是农民工,特别是建筑行业,纺织行业,冶金制造行业,我们城市人口,现在我们很多大城市起码北京上海是这样的,还有很多城市我没有详细调研,户籍人口基本都是机械增长的,都是从外地来的农民工,这个农民工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之大,对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变迁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历史性的。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人。其中1亿6000万在城里,其他的在县镇。

  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们从户籍身份看仍然是农民,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讲老实话,他们和市民比较,他们明显是弱势群体了,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组成,占外出农民工的比例大约在60%。也就是说,有1亿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我去年曾经发表过研究报告,就是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解决问题,《光明日报》发表了,可以做一个参考,我的分析是,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种地。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本身就没有承包地,因为承包地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而且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而且也不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讲心里话,我们也不应该让上亿的人口把青春献给城市,把养老负担再甩给农村。因此,我们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使其逐步有序转为城市居民。当然了,也不能都进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共40条。农民工务工就业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农民外出务工办证、收费基本取消,农民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子女能在务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另外劳动保障、特别是工伤保险等也向农民工覆盖等等吧,应该说有很大的进步,和过去比那简直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在农村当农民的时候你出去打工是不可以的,今天不出工,回娘家都要请假的,所以现在农民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劳动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同权同待遇,任务还十分艰巨,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为其在城市稳定就业居住奠定基础;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当然大城市肯定有门槛了,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二是解决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逐步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改善农村民生,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以来,全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目前,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100%的乡镇和近90%的行政村通了宽带。同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我们长期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城里面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管的,农村的是农民自己办的,你比如说教育,我们城里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孩子要上学,校舍要集资的,但是农村是这样的。但是这些年根本性改变的,现在我们的农村实现了真正的义务教育,不集资办校舍了,特别是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他是没有社保的,养儿防老,我觉得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有两大的历史性变革,是惠及亿万农民必将载入史册。一个是免除农业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实行了,2600多年了。还有一个,在农村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参加新农合人数超过8亿,还有60岁以上老人,大多数都已经进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都是历史进步,这是破天荒,也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历史欠账多,过去是城乡两套制度,所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另外城乡公共服务包括社保还是两套体系、两种标准。城里人的医疗保障比农村的人高,农村落后,或者说较之于城市,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很多同事跟我说,他回老家看看,带着小孩去,孩子不愿意去,为什么不愿意去,他说没有厕所,没有卫生间,确实农村这种上下水的带马桶的卫生间,还是少数家庭有。为此,要加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标准和保障水平,最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总的来说,我们要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要真正推进农村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庭院美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是解决好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问题,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问题是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实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靠农业农村来支持工业、建设城市。改革开放之初,有关机构算过一笔账,当时我们全国工业净积累刚好与农产品剪刀差多年的总积累大体相当,你想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有多大,我们就可以想象。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步放开了价格,应该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逐步的在减少,消失,但是要素城镇化超前,农民城镇化滞后,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换突出起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讲,要逐步的缩小或者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我觉得现在城乡二元结构主要的问题,主要是城乡要素的交换不平等,主要是这个问题。一个是土地方面,我们要搞工业化,城镇化肯定要征用一部分土地,这个是客观的,必然的。那么近年来我们征地补偿费用逐年提高,但还是大大低于土地的市场价格。出让价格往往是征地补偿费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土地出让的收益,所以的级差地租是巨大的,土地出让收入大部分用于城市建设,这是一个情况。直接用于农业的占比还是比较少的。金融方面:农民和农业积累的资金大量的流入城市工业项目。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短缺,提高了农业和农民的融资成本。劳动力方面:也有专家测算,农民工通过低工资和没有强制规定上社保的方式,所以通过这些方式,农民工每年为城镇积累的资金那个数量也是比较大的。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进一步使要素向“三农”流动。因为农业是基础,农业是薄弱环节,农业现代化是短腿,你没有要素的支持和投入,想快赶上来是很难的,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土地征用,要让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引导政策,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要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抵押、担保制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民怕“三大”,第一上大学,确实上大学四年读起来,没有六七万可能下不来,那等于多少斤粮食,但是这个现在也解决了,我们国家实行了政策,助学制度,包括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资助制度,不使一个孩子因为拿不起学费而辍学。第二,生大病,是啊,一生病一个家庭他治不起,现在有新农合,还有大病救助制度,所以基本上费用绝大多数可以报销了,这个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遭大灾,这个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支持农民加入保险,但是过去没有保险,所以这个事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断的推进探索,现在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够宽,标准还不够高,特别是覆盖面,农民讲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渔业上面保险不了,一场疫病,一场大水灭顶之灾还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要完善保险制度,要通过分散机制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这三个问题,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好,还有城乡要素交换的问题解决好,我相信会从根本上来促进农民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资源支持。

  讲到新农村建设,我想特别指出的一点,给大家说一说,我觉得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取代新农村,我们现在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方向,但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建设新农村,因为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所以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6%,当然这是常住人口,实际上它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算大约还是在35%左右,即使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70%,按届时总人口15亿人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比现在大部分减少,但还是很大的数字,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不能盲目套用城镇化建设的做法,简单地撤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更不是所谓的“去农村化”。有差异才有多样化。如果把新农村都建成高楼大厦,你还到哪儿去寻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田园风光呢,还到哪儿去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意境还到哪儿去体会啊。所以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可能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建筑是写在地上的艺术,是个历史的行为,犯了错误是不大好改的,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城市。所以只有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是美丽乡村。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雒树刚:同志们!刚才韩长赋部长为我们作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报告,对我们很有教育,很有帮助。长赋同志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三农工作,多角度阐释解读了推动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粮食供给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民工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等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做了深刻的解答。长赋同志的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报告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向韩长赋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报告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11:42 来源:央视网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