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走好群众路线的几道必答题

福建省外经贸厅 向贤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年,毛泽东同志率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地“赶考”,在血与火的各种考验面前,都交出了优异的答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考验面前,续写了新的辉煌篇章。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肩负的繁重任务,新的更大考验等待着我们党。全党同志面对的重大问题是:怎样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谱写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新篇章?围绕这一问题,需要回答好以下几道必答题。

  必答题之一:是当“人民的儿子”,还是做“父母官”

  是不是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以赤子之心为人民谋利益,是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道必答题。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焦裕禄在大雪天走进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娘家,老人摸着焦裕禄的手问:“你是谁?大雪天来我家干啥?”焦裕禄在老人耳边说:“我是您的儿子,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心中时刻牵挂着群众的安危冷暖,这是一种多么圣洁的感情,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新时期那些一心为民、工作务实、为官清廉的党员干部,那些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党员干部,那些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追逐同一个梦想、同甘共苦的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好儿子,都有一颗晶莹剔透的赤子之心。

  我国古代就有“居官之日,皆食民之日”的说法,既然居官食之于民,就应躬身为民服务,才能“上不负国,下不负民”。然而,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官气”十足、“民气”稀缺,“父母官”情结根深蒂固、“赤子”意识荡然无存,诸如“替谁说话”的逻辑、农民喝干部一口水引发的“茶杯冲突”、“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雷语,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当官做老爷的思维定式。大量事实证明:一旦摆错了同人民群众的位置,以群众的“父母官”自居,不是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老爷”,就必然疏远同群众的感情,走上脱离群众的歧途。

  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时下,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关键是要抛弃“父母官”情结,改掉当官做老爷的作风,切实把群众当亲人,让赤子意识、公仆精神真正得以回归。视群众为父母,就要带着热情贴近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接触、实打实办事,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就要带着柔情做群众工作,凡事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用诚意打动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必答题之二:是当群众的“先生”,还是做群众的学生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毛泽东同志说过:“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这些道理并不深奥,但要身体力行却不那么容易。时下,一些党员干部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没有放下架子、甘为学生的自觉性,没有把向群众学习作为联系群众、增强本领的必修课,主要表现在疏于学习、不屑于学习这两个方面。疏于向群众学习者,认为自己平时学习上级文件和领导指示更快捷、更直接,各方面信息了解得更多,往往以此为满足而忽略向群众学习;不屑于向群众学习者,认为自己身居领导之位,见识自然要比一般群众高明,因而遇事不愿向群众请教。如此摆错了自己与群众的位置,颠倒了“先生”与“学生”的关系,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脱离群众,疏远党群、干群关系,而且会使自己耳目闭塞,听不到真话,摸不到实情,以致作出错误的决策。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从古至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无不注重听取民众意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听到少数陕北农民发的牢骚,便主动反思边区政策,发现征粮多、负担重等问题,于是“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群众负担,赢得了广泛拥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和总结了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兴农富农政策加以推广。当有人肯定他的这一历史功绩时,邓小平同志直率地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些典型事例和生动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向群众学习的表率,提供了从群众中汲取政治智慧的宝贵经验。

  其实,抓工作的过程就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和信心的过程,也是用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经常以群众为镜子,常思自己的不足,常学群众的长处。这种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在工作上多向群众求计问策,而且在思想境界上也要以群众为“参照系”;不仅遇到困难的时候向群众请教,而且在平时也要注重多听群众的呼声;不仅听取分散的、“原生态”的群众意见,而且要善于对群众的意见加以概括提炼,使之成为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这种学习还应该是持久的、终生不辍的,通过向群众学习,多接“地气”,增强本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打牢联系群众的思想基础,以便更好地带领群众前进。

  必答题之三: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捞“资本”

  有人认为,我们的干部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栽树干部”、“种菜干部”和“插花干部”。“栽树干部”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心为群众谋利益,而且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和气度;“种菜干部”眼睛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于当下收益,种一茬收一茬,满足于短期效益;“插花干部”则重表面文章,急功近利,一心想着为个人捞取从政“资本”,所做之事乍看光鲜亮丽,实则如瓶中插花,最终只会昙花一现,甚至留下烂摊子、留下骂名。三种干部,三种心态,三种境界。党和人民事业所需要的当然是“栽树干部”。这样的干部越多,党的执政基础就越牢,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越兴旺。一心为个人捞取从政“资本”的“插花干部”,是不会受群众欢迎的。

  共产党人执政为民,为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事业发展、百姓福祉。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更加多元复杂,群众期待也水涨船高。我们的党员干部只有读懂群众的期待,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才能凝聚人心、汇聚人气,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为此,一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执政理念来坚守。经过改革开放和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应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二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来追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出发,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终归宿。三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工作标准来衡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作为根本衡量标准。“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只有心系人民,摈弃私欲,党员干部才能稳住心神、把握自我,干好眼前活、尽好公仆责,不求一时之功、不计眼前之利,为构筑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厦甘做一石一木、一砖一瓦,永葆公仆本色。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18:12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