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上海闵行马桥镇“周周会”:“炮轰”中建沟通平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85年出生的居委干部俞佳忘不了第一次主持“周周会”的经历:一个人面对满场尖锐提问、情绪激动的群众,背上全是冷汗,腿都在发抖。“差点就Hold(掌控)不住场面了。”她用时髦的流行语调侃。

  这样的场面,在闵行区马桥镇的 “周周会”举办之初屡见不鲜。去年6月至今,马桥镇从4个矛盾最集中、问题最复杂的动迁居民小区开始,逐步将每两周一次的“周周会”推广到所有村和居民小区。所谓“周周会”,就是让基层干部用最直接的方式面对老百姓,让群众把问题讲出来,把怨气吐出来,并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回应、尽可能解决问题。

  目前,最早开始实行“周周会”制度的小区,已经召开过27次,炮轰和骂声很少了,合理化建议越来越多。居民和干部都认为,这样的会,已经“停不下来”。

  不能再当“鸵鸟”了

  家住马桥元吉小区的石梦贤老先生清楚记得,去年6月19日第一次参加“周周会”,他带头“开了一炮”:由于动迁小区设计缺陷,一到下雨天,有几栋居民楼前就积起一个小水塘,整整6年了就是没人来解决。没想到,说完之后,短短一个星期门前全部整平。“别看事情小,有人理会,感觉就不一样;小事做多了,老百姓才会念叨你。”

  听问题,事无巨细;解决问题,立竿见影,这是“周周会”的初衷。最初试点的4个小区,其中居民来自8个动迁村。动迁过程中每个村情况不同,村民住到一起之后难免互相比较,新老矛盾交织,上访不断,矛盾越积越深。

  “那时我们一直想不通,政府每年投入大笔民生资金,大家做了无数工作,为什么老百姓就是不满意、不理解、不相信?”马桥镇党委书记张伟说,就是在一连串“为什么”的“痛苦思考”中,镇党委提出“周周会”的设想,从听老百姓“炮轰”开始,力求改变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

  设想刚提出,镇党委第一次约谈了十几名镇村两级干部,遭遇一片反对声。有干部提出,很多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最好解决方式是让人慢慢淡忘,搞个“周周会”再度提起,只会激化矛盾。

  “其实大家都清楚,老百姓心中有怨气,不会淡忘,只会对政府越来越不信任。”张伟说,“怕激化矛盾,说到底是害怕面对老百姓,害怕面对问题。”镇党委一次次和基层干部沟通,要求大家千万不能再做“鸵鸟”,“周周会”或许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把能做的做好,解决不了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

  老百姓气顺多了

  “周周会”启动之初,每个会场都不平静。老百姓板着面孔,粗嗓门里带着火气,说话难听甚至骂山门的也有不少。大到动拆迁补偿、社保,小到门前一条路、一个车站,居民们越说越激动。

  夏朵园居民大多是白领和高校老师。第一次“周周会”上,一位交大博导打开手提电脑,抛出23个问题,让习惯跟农民打交道的干部们“压力山大”。

  然而,直面问题,就是要能解决问题,不让老百姓的呼声石沉大海。这周开会提问题,隔周之后的第二次会上就要听答复,极大地加快了处理问题的效率。小区加装技防设施、增设健身点、小区商铺油烟扰民、河边没有护栏……一些镇里能解决的事,决不拖延;公交站点设置等基层难以解决的事,立即联系区职能部门,协调解决;个人的诉求,依据政策法规不能解决的,再单独开专题会沟通解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过去堆积的矛盾,桩桩件件有了回音、得到化解,群众的怨气少了,诉求也少了。“周周会”是不是就开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开始反过来向群众提问,比如违法搭建、群租乱象等老大难问题,问计群众,请老百姓和管理部门一起商讨制定解决方案,群众更乐于配合,主动给予支持。

  如今在马桥镇,“周周会”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算政府不打算办了,群众也不会允许。夏朵园居民区支部书记孙秀龙介绍,小区“周周会”周二一早开,不仅年纪大的居民愿意参加,一些年轻白领也会先来参加会议,提完诉求再去上班。

  干部作风转变了

  “现在,基层干部走在路上都有扬眉吐气的感觉。”张伟认为,你真诚地面对老百姓,人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你、信任你。

  过去,马桥镇的村干部们把所有心思扑在招商引资上,抓经济发展很有干劲,干群关系却渐渐疏远了。老百姓有诉求要反映,村干部却整天在外开会、谈项目,人影都看不到。

  镇党委提出,通过“周周会”,就是要让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直面群众。从30岁不到的年轻干部,到50多岁的老支书,人人都要“敢听群众骂声”。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周周会”实施后,很多基层干部不敢上,一名居委女副主任临到自己主持前一天,竟然扛不住压力在办公室里哭起来。第二天硬着头皮上去,底下群众看到她有点紧张,反倒比较体谅,几名平常说话难听的老太太,还笑着给她鼓励。目前在率先试点的四个居民区,几乎每个基层干部都当过会议的主持人,刚开始一去常常就被围不让走,在吵吵嚷嚷中解答问题,慢慢地,大家有商有量,彼此信任感明显增强。

  老百姓的意见听多了,解决问题过程中,干部学会了换位思考。比如,元祥社区老人们提出交水电煤费不方便,职能部门一度认为这是小事,建议居民上网缴费。再度讨论中,管理部门意识到很多老人没有上网的能力或习惯,社区办想办法引进了一家代收水电煤费的中介公司,在小区内安装了收费亭。

  从去年的4个居民区,到今年全镇10个村、7个居民区全覆盖,“周周会”已收集了684条建议,明确办结或答复的有513条,办结率超过75%。今年,“周周会”再次升级,马桥镇梳理了全镇1100多名各类代表委员名单,分块派驻到各个“周周会”上,为代表委员提供增强履职能力的现实平台,更有效地收集、处理群众一些提出的诉求和意见,并监督办理的进度。

  短评 有矛盾要敢面对

  一些同志有一种习惯思维:有些矛盾暂时不被提起,就好像已经不再存在;有些矛盾能被“捂住”,就算是实现了和谐稳定。所以,闵行区马桥镇“周周会”开设之前,就有干部提出,很多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让人慢慢淡忘,再度提起只会激化矛盾。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在一些地方矛盾多而尖锐,有的干部采取躲和避的方法,表面上很多矛盾不爆发,实际上矛盾不会减少消失,只会越来越积聚甚至发酵。众多已经发生的公共事件也说明,矛盾在一处无法解决时,就会找别的出口。

  面对矛盾,讲点方法是对的。如等矛盾缓和些再解决,可使各方更平心静气,有助于理性地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是说,躲着矛盾、不提矛盾,矛盾就消失了,群众就忘记了。回避问题不是执政艺术,而是惰政思维;捂住矛盾不是工作能力,而是自欺欺人。

  直面矛盾,是找到问题、化解矛盾的第一步。矛盾越多,越要敢于面对。敢于面对,才会去寻求解决之道;敢于面对,就可能找到破解的方法。这,也是转变工作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09:43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