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戈壁深处共建现代村——青海赛什克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见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走进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穿过县城沿315国道前行,路边一栋栋白墙蓝顶的小二层“洋楼”格外显眼。

  “这是我县省级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柯柯镇赛什克村。”秋后的一天,在县建设和交通局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主任阿贵仁的陪同下,记者走访了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村庄。

  爬上即将投入使用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楼顶,向前看国道边3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广场已进入绿化亮化美化阶段;向后看一栋栋带着小院的两层楼房和一层平房,在三横三纵的村道分割下整齐排列显得格外洋气。

  “早在2011年海西州开展村企联建新农村活动时,赛什克村就被纳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村。县镇村三级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群众收入水平等因素,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出了赛什克村的住房建设方案。”

  在柯柯镇党委副书记张有璀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赛什克村共有农牧民158户、530人,是一个汉、蒙古、藏、回等多民族杂居村。示范村建设历时三年,第一年进行了新村规划、动员村民拆迁破旧平房;2012年全省党政军企共建活动启动,该村又列入省级共建示范村,县统筹委为每户安排5万元资金,群众自筹13万元,按统规统建的方式,为126户统一建起了120平方米的复式“别墅”,并于当年10月全部入住。剩余的农户因经济条件在同样的补贴下,全部建成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混平房。此外,村里的风光互补路灯、广场和村道的绿化及街道硬化等辅助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完成。

  “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全村超前规划,按社区服务理念新建了辐射周边三个村、达1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以后我们就是拥有城镇户口的农村人,不仅继续享受土地、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还可享受城里人同等的医疗、养老保险和社区共公服务。”在村支部书记周文庆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即将投入使用的社区服务中心。

  整个服务中心分上下三层,除行政办公场所外,还有村民、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大厅和可供200人进行培训的会议室等。同时专设了调解室、村务监督委员会、水务所等,并制定了说事、议事、干事、评事和查事的五项制度,规定每月有三天时间为村民说事日。

  晌午的阳光照在蓝顶白墙的村庄里,让人感觉异常透亮,整个村庄沉寂在宁静中。“现在能出去的村民们都外出打工了,就连老人和孩子们都去摘枸杞了。”

  记者走进了半掩着门的张桂兰老人的家。老人一看是县统筹委和镇领导到来,立刻迎出房门,将客人请进了装修一新的复式小楼。

  简单的寒暄后,张桂兰说:“以前大家条件不好,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外都脏乱,生活大半辈子只想着生活宽裕一点就知足了。没想到政府实施了党政军企共建,为我们建造了这么好的楼房,一下子将我们的生活提到了城里人的水平。实话好啊!”

  参观张桂兰家120平方米的房子,上下两层有一厅两卫三卧一书房。老人住在楼下,卧室两侧是厨房和卫生间,使她的生活极为便利。屋外是80多平方米的小院子,老人一边种上了花草,一边种上了蔬菜,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现在惟一让我牵挂的是让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子成个家。”

  “栽下了梧桐树,还怕引不来金凤凰。”统筹委主任阿贵仁的一句话让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阿贵仁介绍,为提高整个村庄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县统筹委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为全村引进了天然气,还铺设了地下管网,并修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站,使全村的废水经过处理就可灌溉农田,达到了循环利用的目的。

  当谈到赛什克村今后的发展时,村支部书记周文庆说,现在全村共有2200亩土地,其中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了1400亩,剩余的800亩都退耕还林了。村民收入除土地流转外,主要靠外出打工,大部分劳动力都成了产业工人,预计今年的人均收入将达到4800元。

  在离开赛什克村时,村领导正与省外一投资商洽谈,准备将800亩退耕还林都地改造成枸杞林,一方面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管理和维护好这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村庄,将赛什克村打造成为宜居、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17:27 来源:青海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