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吃吃喝喝”的难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倡导厉行节约以来,公款吃喝现象遭受重大打击。栽在吃喝上的官员不少,但媒体也披露了各种将公款吃喝隐蔽化的手法。比如,转移到公园或者寺庙等里面的私人会所,消费价格更惊人。还有的是把“战场”转移到机关的内部食堂,即所谓的“小食堂”,厨师是从高档饭店聘请的,内部食堂自然价格是便宜的。或者将宴请转至民宅,“私人请客、公家出钱”,公款吃喝披上了“家宴”的外衣。

  为了不惹人注意,形式上也花样翻新,比如茅台等好酒标签撕掉或是倒入普通酒瓶,然后再上桌。而有的官员采取让司机把自己送到后公车立即返回、餐后再接的办法,以策“安全”。

  整个事情的发展链条是比较清晰的,为了不被纪检部门和媒体盯上,成为“顶风作案”的“牺牲品”,不断转移场所和变换形式。其目标其实就是防止“中枪”,只要不曝光,公帑是照花不误,实则反映政府预算缺乏监督的致命缺陷。

  与之相反的逻辑链条自然是,政府预算中公务接待项目一定要细化到位,公开透明,公务接待费的去向要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审计要“给力”,结果也要公开透明。说到底,就是要把每一笔公务接待追溯到具体的个人,并“大白于天下”。这个逻辑链条并不复杂,但其中的每一步落实起来都困难重重,进展缓慢。

  回顾过往整治吃喝风的历程,甚至有过以反腐为名逃避官员责任的做法。比如2005年,一个地方出台了个规定,声称为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各级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到宾馆、酒店、公共娱乐场所签单”,如工作需要可由单位办公室主任签单,但必须在月内结清等。《人民日报》的评论就质疑“有保护领导吃喝玩乐之嫌”,由办公室主任签单,谁也不知道是张领导还是李领导在吃喝玩乐。

  现在整治吃喝风,则有“禁公款吃喝影响拉动内需”这样的谬论。看起来,吃喝这种事情,也很典型反映我们改革的一个宿命——在触碰到掌权者的利益之时,总是可以找到包括舆论在内的手法,进行抵抗或者消解。这也反映了今日改革者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只要还有一点良知,我们就实在看不出依赖于浪费人民血汗钱的公款消费的饮食业或者奢侈品行业,对这个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14:28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