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对谈心式“数字游戏”必须打假

四川省营山县公务员 唐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闻,有个单位的一名同志向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汇报成果,说本单位有一领导十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督导组的同志反问道:“这个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汇报者一脸尴尬,半天说不清楚。(9月21日《福建日报》)

  十年来找部下多达3268次,几乎相当于一天要谈一次话,可见这个领导已然将“谈话”作为主要工作。别说他自己没厌倦,恐怕别人也听得烦厌了。如此不合常理的数字,在一句“如何统计出来”的反问之下,便会原形毕露,最终以尴尬收场。

  “数据注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别说汇报工作这些“非正式场合”,就算是统计数据上报这种具有“法律责任”的事,也会有人造假。前不久,国家统计局统计执法检查室,对群众举报的云南省陆良县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等问题进行了检查,抽查的28家工业企业上报2012年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初步核实为28.2亿元,虚报35.2亿元。

  如果不是督导组的人多心一问,估计汇报者的数据可能便轻易过关。一般说来,当事人的尴尬之处在于,在汇报数据夸大化、随心化的情况下,其并没有料到听汇报的人会较真。通常情况下,检查和被检查,督导与被督导,不过是种场面上的游戏,功夫都完全在“诗”外,汇报者怎么说,听汇报者就怎么听,所谓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数据谁也没有去当真。

  玩数字游戏,搞汇报浮夸风,正是形式主义之表现,与其说是汇报者缺乏政治敏锐感,还不如说是习惯性使然。如果玩数字游戏,搞弄虚作假已成为一种惯例,可能就没有场合上的顾虑,这同时也证明了这种现象的泛滥程度。有需求才有供给,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汇报材料的甲地指导乙地,到总结报告的此年沿用彼年,汇报者的行为固然应予追究,检查和指导者也同样难辞其咎。假若在检查和指导之中,都能多一点“如何统计来的”的质疑精神,在程序上多讲点实事求是的原则,那么即便有造假的冲动,也会因为利益损失而投鼠忌器,断不会愈演愈烈,以至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官风一直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数据造假是实实在在的欺骗行为,按理不仅不能得到提拔,反倒会因此承担行政上的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虚报浮夸者不仅未能受到惩处,反而得到升官等好处。如此看来,十年来找部下谈心多达3268次的数据编造,已不仅是官员道德的问题,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值得反思。

  遏制数据造假,棒子不能仅打一端,需要从考核与被考核两个层面同时发力。在加强统计数据执法和道德强化的基础上,还必须改进政绩考核的方式和办法,使之更加客观、科学和准确,同时要加大对造假行为的行政问责,使造假者承担必要的风险,砍断其间的利益关联,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性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18:05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