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假如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小议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辨一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各种“体验”,不可一概视作有关部门及其负责同志的作风改进和工作成绩,要区分情况,该是成绩才算成绩,若是以前没做或者做得不够好,应算“补课”或“补考”。

  医管局长暗访某医院并“体验”排队挂号,交通局长应网友之约“体验”没有空调的公交车,残联负责同志“体验”城市盲道……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大改进、工作方式大转变,深入基层以换位思考,深入实际以体验生活,深入群众以检验工作,一些老问题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一些难问题出现解决的“曙光”,党员干部受教育、长本事,人民群众得实惠、好心情,干群关系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可见,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实在非常及时,实属极有必要!

  突然冒出一个非常不合时宜的奇怪想法:假如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情况会怎么样呢?

  ——这类事情不太可能集中出现。因为,这些工作应该平时就做了,相关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过程中。一般来说,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具体情况不同,必须推进的重点工作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会那么相同,因而,不是全国范围的中心任务,不会各地干部都不约而同地做一样事情。

  ——出现了这类事情,也不太可能成为热点新闻。因为,这些事情都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既然说群众利益无小事,那么,做好相关工作就是各地干部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完成本职工作就不太可能成为新闻,更不太可能成为热点新闻。

  ——即便成为热点新闻,也不太可能被怀疑是“做秀”。因为,公仆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群众决不会不知好歹、存心找茬,何来“给脸不要脸”之说。河北兴隆县某镇党委书记梁文勇接受宴请时说“手里端着米饭,嘴里吃着猪肉,最后还得骂你娘”,这类情况不是没有(早年就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说法),但不完全因为“老百姓就是这副德行”,一般都另有背景或其他因素。退一步讲,即便“老百姓就是这副德行”,也不得不请问:公仆对群众“不能给脸”,那对谁“给脸”?

  由此又不能不联想到,假如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这类问题会等到什么时候才发现、什么时候才解决呢?这没有标准答案,最坏的可能是,“小事拖大”了才发现,“大事拖炸”了才不得不解决——谓予不信,以往很多安全事故、群体事件就是例证。

  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研究并予解决;如果都要等到活动来了才发现、研究和解决,那肯定是工作机制上有问题。不可否认,有些公仆“做秀”为了“邀功”,“邀功”为了“上位”。机制的作用和效应就是,让“做秀”者不但不能够“邀功”,甚至可能被“质询”或“追责”,进而促使有些公仆自觉地不把经常性群众工作留到活动中、不把平时应取得的成效体现在活动上:

  建立民意畅达机制——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问题,主管部门即便不能及时发现,群众也肯定有反映。民意不被“截留”,“渠道”不被堵塞,问题就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民意就决不会转变为民怨;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能及时化解。

  建立群众评价机制——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工作,考核就应该而且必须重视群众的评价,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主要标准,考量主管部门的作为和绩效,决定对主管部门的功过与奖惩。如此,就决不至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笔者觉得,对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各种“体验”,不可一概视作有关部门及其负责同志的作风改进和工作成绩,要区分情况,该是成绩才算成绩,若是以前没做或者做得不够好,应算“补课”或“补考”,既以儆效尤,又警示今后。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19:02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