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浙江省直单位一把手谈“三观”——百姓分量最重 群众利益最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各省直单位“一把手”带头深入基层,倾听民意,解决难题。他们在实践中,结合查摆问题,开展“三思、三观”学习讨论,认真思考“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本报今天刊登部分省直单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的“三观”手记,呈现他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考。

交通:心系基层谋民生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郭剑彪 

  交通是个大民生,一直以来也被称为“先行官”。这些年浙江交通人兢兢业业工作,很好地履行了“先行官”职责,但也有一点“交通工作怎么越干越多、越干越难、越干越苦”的畏难情绪。如何更好地发挥“先行官”作用,我认为还必须从争当“交通战士”开始。只有从“战士”的身份、视角和态度心系基层,认真思考自己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交通工作的目标才会更加清晰,举措才会更加扎实,工作才会更见成效,群众才会更加满意。我们应该把这个“官”先转变成“士”,增强肩膀之上“为了谁”的责任意识、工作背后“依靠谁”的群众意识、光环之中“我是谁”的公仆意识,身先士卒当好“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交通战士”。

  必须要有“越多越干”的冲劲,加大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浙江交通全面实施“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现代交通五大建设,交通投资规模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交通现阶段发展仍然存在持续高强度投入与交通基础设施供应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和养护、营运管理及运输发展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条件迅速改善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三大矛盾。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必须以“越多越干”的冲劲,坚持率先发展、适度超前,继续扩大有效投资,以大投入建设大交通,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

  必须要有“越难越干”的韧劲,加大攻坚克难为民造福的力度。面对治理城市拥堵这一世界性难题,省交通运输厅切实发挥省治堵办牵头作用,充分征求民意、汇聚民智,形成城市治堵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而为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浙江交通坚持以现代物流改造传统运输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运输物流业,牵头承建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构建了一条有效服务企业的“无形的空中高速公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人便于行、物畅其流”的呼声,浙江交通必须以“越难越干”的韧劲,开拓进取,把惠民利民的交通实事抓实抓好、尽快见效,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必须要有“越苦越干”的后劲,大力弘扬“惠民、奉献、服务”的交通文化。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英雄辈出,吴斌、舒幼民、田春良、杨彬……一个个最美现象汇聚成行业最美群像,在行业内外引发了强烈反响。在活动中,我们乘势而上开展“弘扬交通文化、争创最美行业”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向先进典型学习,深入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全力营造爱岗敬业、奉献服务的行业风气,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交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为加快实现“中国梦”凝聚交通行业正能量。

  群众需求在与时俱进,交通发展也永无止境。全省交通系统要进一步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主动战斗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冲锋陷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把对群众的感情和真情转化为交通建设的激情和热情,为“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添砖加瓦。 

司法:百姓需求为导向
浙江省司法厅厅长 赵光君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立足司法行政实际,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就要坚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风向标”,建立健全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强化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评判权,适应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机关。

  司法行政机关处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司法行政部门的每一项职能都与群众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其作风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司法行政的公信力,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活动中,集中解决司法行政系统的“四风”问题,更为紧迫,尤为必要。

  我们针对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庞大、结构多元、服务领域广泛、管理对象特殊的特点,在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警中深入开展“问‘依靠谁’,查群众观点牢不牢;问‘为了谁’,查群众立场稳不稳;问‘我是谁’,查公仆意识强不强”的“三问三查”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警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行动中,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做到知行合一,习惯于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做事,在媒体的聚焦下说话,在社会的监督下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履职。

  找准、解决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执法(执业)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司法行政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活动中,我们贯彻整风精神,以党史为镜、以反面典型为镜、以群众期盼为镜,多渠道、多方面听取意见,举一反三,认真查找差距。

  在查摆问题中,我们发现存在对机关的意见多,对党委的意见少;对集体的意见多,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意见少;对工作方面的意见多,对作风方面的意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就突出了三个主动查找:班子的问题,成员要主动查找;下级的问题,上级要主动查找;工作中的问题,要在作风上主动查找,努力做到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对查摆出的问题,逐条分析,以刮骨疗伤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认真落实整改,努力让党员干警有触动、人民群众有感觉、队伍作风有改观。

  领导干部的言行是鲜明的导向,领导干部作表率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当前,许多“四风”方面的问题虽然表现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在领导干部身上。我们在全系统叫响“向机关看齐、向党委看齐、向我看齐”,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照镜子”要自己先照,把自己的灰尘先擦掉;“正衣冠”要自己先正,早动手、自己动手;“洗洗澡”要自己先洗,自觉加点温度;“治治病”要自己先治,把自己身上的毛病先治好。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坚决克服“只摘花不摘刺”的老好人思想和“怕丢票”、“不敢得罪人”的患得患失心理,敢于触及深层次矛盾、实质性问题,努力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正效应。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司法行政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履职能力和专业水平。

科技:依靠群众搞创新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周国辉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教育和“三思、三观”的研讨,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部门作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部门,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更加旗帜鲜明地确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扎实地关切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努力在“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中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推动科技创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包括科技管理人员,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科技创新最根本动力,如现在风靡的ipad电脑和iphone手机,就是面向需求研发的产品,并围绕潜在需求不断地完善和升级。科技创新的过程是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过程,如人类历史上5次科技革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当代的“神十上天”、“蛟龙入海”,都是来自群众、依靠群众的创新成果。

  科技工作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创造美好、造福人类。从本质上说,科技工作必须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一致起来,要与“中国梦”同向同行,决不能自娱自乐、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只有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技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科技工作者应当牢固确立的价值观。

  要破除“四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高度关注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与群众走得更近、联系得更紧、感情上更亲,努力在追求群众满意中实现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我觉得具体要发挥“一个作用”、强化“四个导向”、处理好“六对关系”。

  发挥“一个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科技部门是经济部门,又不是一般的经济部门,要善于“跳出科技抓科技、立足科技搞服务”,加强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和科技资源的系统集成,把科技创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克难攻坚中打头阵,在爬坡过坎中做尖兵,为经济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核心支撑。

  强化“四个导向”,就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基层导向、服务导向、需求导向和绩效导向。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多接地气,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配置到市县,把项目的审核推荐权下放给市县,把更多的任务和工作分解落实到市县,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从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入手,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以群众满意为根本评判标准,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现场去、到项目中去、到群众中去。

  处理好“六对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重点与一般、主体与主力军、条与块、民主与集中、抓工作与抓队伍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公共创新政策研究、公共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技术市场培育、公共创新环境营造上来,要集中财力办大事,以重点工作、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提升。

教育:群众利益放首位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关键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我们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必须永远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尤其是要做到近群众、进群众、敬群众。

  要“近群众”。就是放下身子,走出机关,走近群众。不走近群众,何以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何以听到人民群众的呼声?有些领导干部有学历、有经历,自认为群众了解的,自己都已了解,群众不了解的,自己也了解了,因此不愿意下基层、问群众,自认为站得高看得远,比群众高明,甚至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对此,江泽民同志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交通、通信发达了,但干部离人民群众却远了。”还有些领导干部虽然也是从基层上来的,但担任领导职务之后就看不起群众,高高在上,不愿接触群众甚至拒绝群众。殊不知,你看群众很遥远的时候,群众看到的你也很渺小。毛泽东同志早在1941年就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实践党的宗旨,和人民群众形成血肉联系,没有感情是不行的。但感情不可能凭空产生,感情是天长日久相处出来的。一个整天待在深宅大院里的人,是不可能与群众产生鱼水之情的。

  要“进群众”。就是要以一颗真心,带着诚意,走进群众心里。深入群众,并不仅仅表现为下基层、送温暖,也不仅仅止于跟群众握个手、聊个天,关键看你是否走进了群众的心里、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一些同志在征求意见环节,往往抱怨听不到真意见,那是因为没有真心真意和老百姓交朋友,没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群众也没拿你当自己知心朋友。问题和问题解决的办法,一定都在群众之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人心需要人心换。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总以“领导者”自居,与群众界线分明、等级森严,所谓的“深入群众”肯定只能流于形式、停于表面,人民群众也必然以无语和敷衍来表达对你的看法。邓小平同志警告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果我们一直听不到群众的意见,或者永远不去想办法真听意见、听真意见,就必然走向群众的反面,必然走向革命的反面。历史告诉我们:你不了解群众、不代表群众,群众就不需要你,就会遗弃你。只有积极地“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才能体谅群众的处境,才能体察群众的难处,才能真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的党,我们的事业才能在群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要“敬群众”。就是要敬仰群众、敬重群众、敬畏群众。当前,作为领导干部,尤其要强调敬畏群众。敬畏群众,就是要对人民负责,真正为群众做实事,为群众解忧难。敬畏群众,就是要自觉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公开决策。一些政策措施执行力不强,领导干部首先要检讨自己的决策是否合乎群众需要,是否合乎科学的规律。敬畏群众,还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勇于创新、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如果这部分人的利益是以损害大部分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或者是以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为代价,不改革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最大漠视。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改革,也是对自己的纠错。我们通过查摆问题,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怎么办?是做老好人、当太平官,以“拖”、“躲”、“捂”、“推”对待问题和矛盾,还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自我革命?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就有了答案:“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对群众充满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实践群众路线,更加能动地为人民服务。

民政:雪中送炭暖人心
浙江省民政厅厅长 尚清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够不够、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够不够、对救助对象的关爱够不够,做到查摆问题直指症结,剖析成因触及灵魂,边整边改雷厉风行。

  民政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路线就是民政工作的生命线,民政干部的职责就是要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当前,我们在建设浙江“现代大民政”,核心要素是“为民、创新、拓展”,“为民”是高度,“创新”是深度,“拓展”是广度,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切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推动“现代大民政”向更深层次、更高领域、更广阔空间发展的难得机遇。为此我们承诺:“向我看齐”,做到“六个率先”——率先参加学习,率先深入基层群众,率先听取群众意见,率先深入查摆问题,率先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率先抓好问题整改。

  “雪中送炭”是民政工作的首要职责。我认为,民政是最基础的社会建设、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困难群众的生活和权益保障的实际水平是“现代大民政”建设的准入门槛。

  近年来,浙江做了很多“雪中送炭”的工作,基本实现了“困有所济、老有所养、孤有所抚、残有所依”。但也有部分干部没有把“雪中送炭”的民政首要职责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导致政策创制和工作指导还有不少值得反思和完善的地方,同时也暴露出“四风”方面的问题,少数干部贪图个人安逸,动手能力弱,下基层动力不足,“锦上添花”做得多,“雪中送炭”做得不够。

  立整立改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落实整改的最好回答是行动。面对今年夏天严峻的旱灾,我和厅里的干部到抗灾一线,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当地抗旱救灾。各级民政部门还发动社会组织开展“敲门行动”,定期上门慰问空巢、独居老人,帮助困难家庭和老人免费安装空调,以实际行动诠释民政人的“大爱之心”、“爱民之心”,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

  整改的方向是加强政策创新,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始终将“雪中送炭”摆在第一位,彰显民政工作“最基础、最基本、最基层”的职能作用。我们提出到2015年,全省初步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会始终强化“雪中送炭”工作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首先向最重要的领域、最困难的群体倾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福利权和发展权。

  在立整立改时,我们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突出主题学,围绕大局学,对照标杆学,并对照“四风”问题,自觉将自己摆进去,自我画像,人人承诺,边整边改。加强活动载体创新,全面建立民情联系点,真心诚意与困难群众、救助对象、民政一线职工心连心,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与民政事业发展的两促进、两提高。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8日 11:06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