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树立五种观念

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杨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90多年来的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始终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破除不良的“官”念?需要从五个方面正本清源:

  一要牢固树立群众是主体、群众是英雄的观念。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这一论述深刻地理顺二者的关系,“权为民所赋”表明了人民群众是党的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权为民所用”表明了为民是党的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权为民所赋”,是正确实践“权为民所用”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的骨干,必须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提醒自己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二要牢固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念。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基本经验。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作为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党员干部,绝不能整天围着办公室转,围着上级领导转,而不围着群众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难上,做到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安排时间深入基层;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抽出时间联系群众,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要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用群众的智慧推动当地发展,诚心诚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一些社会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有些阶层的地位下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困难群体,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困难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相对贫苦,较少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样一个群体,如果没有社会和政府的关怀与扶助,单靠他们自身努力,受条件限制,很难从生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同时,困难群体的大量存在,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于理于情,领导干部都应当时时刻刻关心他们,关注底层困难群众。我们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要通过政策、法律和道德的调节,使先富帮后富,防止两极分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四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观念。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领导干部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政绩,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才算真正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家的胸怀,在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切实解决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劳动就业、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实际成效创政绩。

  五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观念。坚持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共产党员利益观的核心。我们党员干部应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党员干部手中执掌着各种权力,在资源与利益分配中占据着有利地位,属于强势群体,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就能形成一种放大效应,影响和带动一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3日 10:2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