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十七年执着 树起外企党建“红色地标”

——记昆山沪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陈惠芬(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陈惠芬将“融和”的理念渗透到非公企业的党工工作中,赢得员工的拥戴和企业外商的尊重。 记者 朱 江摄

  1996年11月,已经不惑之年的陈惠芬作为昆山首批派驻台资企业的专职党务工作者,从国企副总变成台企员工,以党支部书记的身份来到沪士电子公司工作。

  17年来,她始终坚守台企党工阵地,帮员工实现个人梦想,助企业发展壮大,在昆山非公企业党建阵地中树起一座“红色地标”。

  闯出“一条路”,昆山首个外企党支部挂牌

  “说了你不相信,刚到沪士,我的工作是管宿舍、厕所。公司里有多少个厕所,我最清楚。”采访伊始,陈惠芬的“自我介绍”让记者颇感意外。

  去沪士电子之前,陈惠芬在国企昆山热电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收入可观,待遇优厚。昆山开发区党工委的一纸调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昆山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党工工作还是白纸一张,你去给那里的共产党员安个‘家’。”组织找陈惠芬谈话。她回答:“如果我的努力可以推动这项工作,我愿意!”

  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但上任第一天,陈惠芬还是懵了。

  “外企怎么要建党组织?工会会不会与老板对着干?”一见面,时任公司总经理就抛出一串问题。接着,递给她一张《员工求职表》,把她安排在后勤杂务人员办公室,和一个司机共用一张办公桌。

  一向坚强的陈惠芬回家后哭了。后来她冷静一想,昆山外企党建刚起步,如果这次当了“逃兵”,今后组织再派党工干部就更难了。咬咬牙,她决心再难也要走下去,“我们共产党员就是一颗种子,组织放到哪个岗位,就要在哪里生根发芽!”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陈惠芬走起了“群众路线”:利用自己管食堂、宿舍的机会,给员工发名片。

  “名片上印着手机号,还有党支部书记的头衔。她一边发一边跟我们说,公司有党组织了,有困难可以找组织,手机24小时开机……”包雅琴,沪士公司党委第四党支部委员,17年后的今天,她仍然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太开心了,因为有了党组织、有了书记,我们就有了精神依靠,有了引路人。”

  整整3个月,陈惠芬走遍了全厂800多个员工宿舍。渐渐地,有人开始找她。员工生病了,她帮助联系医院、医生,特别是公司最头痛的员工工伤,她总是挺身而出,接手处理。

  1998年,陈惠芬提出要一间挂有党支部牌子的独立办公室。“当时公司中层干部还是集体办公,但我跟老板说,这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员工找我谈心更方便。老板皱了皱眉说,可以,但你的牌子不能比我‘董事长’三个字大。”

  1998年4月,“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党支部”的牌子正式上墙。虽然只是一间由储藏室改建的小办公室,但这是昆山几千家台资和外资企业中第一个挂牌的非公企业党组织。

  伤病“三必访”,员工有了主心骨

  采访间隙,陈惠芬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母女平安?太好了,等这里事情结束,我马上去医院。”挂掉电话,陈惠芬开心地与记者分享好消息:“医院打来的报喜电话,公司的女职工刚生一个女孩,六斤六两呢。”

  “公司哪个员工生娃了、结婚了、买房了,陈书记都知道。”沪士研发部员工、支部委员陈郁说,15年前一件大事,她被陈惠芬“狠狠地”打动,因此决定留在沪士,扎根昆山。

  这件大事,就是买房。1998年,沪士公司计划利用厂区西侧空地开发房产。陈惠芬向老板大胆进言:建造廉价商品房,留住优秀人才。但员工无力支付购房款,咋办?在国家房改政策才刚施行、不知公积金为何物的当年,陈惠芬一次次找银行游说,在昆山首开先河为企业员工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

  “我第一批购房,70多平方米的房子员工价才7万,还不用付首付,每月从工资卡中扣700元。” 说起房子,陈郁难掩激动,“进厂3年我就买了房子,老家的人羡慕得不得了。如果没有房子,我肯定离开了。这一切全靠陈书记。”

  “不光是廉价房,大病救治、社会保险、子女入学金、集体旅游……陈书记为我们争取的利益数也数不清。”一旁的费秋红接过话茬。制造部专员、台籍干部蒲凤春说:“陈书记还利用自己‘老昆山’的关系,帮我们解决员工子女上学、家政服务、寻医问药等问题,她也是我们台籍员工的贴心依靠。”

  慢慢的,陈惠芬干脆立下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三必访”,即员工生病必访、工伤必访、女工分娩必访。如今,沪士员工有6800多人,她早已记不清“必访”了多少回。

  对于员工,陈惠芬一次次探访,而留给家人的时间,却基本靠挤。儿子上高中需要辅导,她没时间;爱人得了肾结石痛得打滚要人照顾,她还是没时间;80多岁的父亲1997年突发脑溢血过世,更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父亲最疼我这个小女儿,如果我不是那么忙,就可以每天去看他陪他……”

  “五易办公室”,积极作为赢得地位

  在陈惠芬的办公桌上,放着沪士公司位于昆山吴淞江工业园内的新厂区图纸。前不久,公司基建科找到陈惠芬,“现在要规划建新行政大楼,要哪间办公室,陈书记你第一个挑。”

  陈惠芬笑答:“我的办公室设在哪里无所谓,最好放在一楼,警卫室边上更好,员工看得清楚,找我也方便。”

  17年,陈惠芬的办公室已先后换了五次,从与司机合用一张办公桌到越换越靠近公司高层办公区域,最后一次,与董事长办公室紧挨在了一起。

  “想要有地位,先要有作为。”尝尽苦辣酸甜,陈惠芬悟出一个道理:在外资企业搞党建工作,党组织要想有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000年的一场“救火”行动,让公司上下对党组织和党员刮目相看。

  那天是大年初三,位于公司“心脏”部位的车间突发大火。情急之下,正在值班的公司安全副经理、共产党员龚志荣当即拨通陈惠芬电话:“陈书记,工厂着火了,你快来。”

  陈惠芬很快赶到现场。火势控制后,她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去抢救原材料。随后,她又赶到昆山电视台,以党支部的名义打出滚动字幕,请沪士公司党员及当地员工次日一早赶回公司加班。

  第二天一大早,工厂陆陆续续来了250多人,其中还有挺着大肚子的女员工。短短一个星期,公司就恢复了正常运营。台籍的公司董事长吴礼淦竖起了大拇指:“在台湾,企业出了事大家都往外撤;在大陆,企业出了事大家都往里冲,这就是党组织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4日 09:01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