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梦”中的教育元素解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的体会

安徽师范大学 刘新跃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寻梦、追梦到筑梦、圆梦,始终包蕴厚重的教育元素。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的教育元素富含殷切的人民情怀,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在价值理念上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根本一致。

  一、中国梦包蕴厚重的教育元素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积贫积弱的危难之际萌生民族复兴梦,将教育作为救国图强的重要元素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早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的七项目标中,就有两项事关教育:“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有平等权利”。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党的八大进一步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

  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曲折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认,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 “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自此,教育成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邓小平提出的“根本大计是要从教育着手”,成了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础。之后,经过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有力推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成为教育发展的国家目标和社会共识。与此同时,“有学上”、“上好学”也成了亿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手段和有效路径。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此后,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可以看出,“更好的教育”和“学有所教”是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做好这些工作,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人民。

  二、中国梦的教育元素富含殷切的人民情怀

  中国梦的教育元素在价值取向上充满包容性,既包括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社会价值,也涵摄人民幸福生活的个人价值。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导致社会思想和价值追求也日趋多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得到确立,开始追逐着个人的求学梦想、择业梦想、家庭梦想、人生梦想。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教育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并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日他在同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话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体化为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此后,他将中国梦归根到底落实为人民的梦,实现从国家梦、民族梦向个人梦想的拓展与深化,落实到公民幸福生活相关的“上学梦”、“就业梦”、“安居梦”、“致富梦”等。从而将中国梦从国家、民族的“宏大愿景”,与公民幸福生活的“微观愿景”有机结合,实现贯通与汇合,使中国梦的教育元素富含人民情怀,彰显鲜明的人民性。

  三、中国梦的教育元素应成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中国梦的教育元素意涵丰富,既是中国梦目标愿景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梦实现途径和手段的一方面。它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亿万家庭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应当成为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教育对于人民幸福的助推是通过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的,只有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相关方面协同配合才能实现,关键在人。首先,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教学办学,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其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三,围绕人才培养和人的成长,应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所之间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消解教育领域的各种利益矛盾,形成人才培养的教育合力;第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大力加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同时,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和勇于开拓,努力使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助推人民幸福,教育应当正确处理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民受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规则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帮助特殊群体解决上学难和学习困难;勇于突破教育领域利益固化的藩篱,努力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能力。只有统筹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需求之间的关系、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系,形成教育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更大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材,人民幸福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12:08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