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批评 原本就不应是“嘴上功夫”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据全国各大媒体报道,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全程参加的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了实效,开成了范本。通读报道,知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真正拿起并用好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的思想武器。

    俗话说“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不得了”。因为,成绩属于过去,而过去代表不了将来;问题是过去积累和形成的,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将来。但一般来讲,职场上、交际中,多少人不想听到好评而希望听到差评?多少人不想多听到好的而希望多听到坏的?虽是忠言,毕竟逆耳。古人倡导“闻过则喜”,一则要看对方指出自己什么“过”,如切中要害、影响形象,就未必“喜”得起来;二则不是人人都有这样襟怀,都能如此坦荡。倒是“和为贵”,被理解得肤浅了、运用得频繁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不免趋于庸俗。全面而长远一点看,人之常情未必全是真情,世之常理未必都是真理。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忌三种情形:

    一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表扬是栽花,批评是栽刺。因而以往一些活动中,批评相当少,表扬比较多,甚或名为批评、实为表扬;自我批评时,成绩一大篇,问题几小点。这种情形,你好我好,互不得罪,一团和气。

    二是批评自己、表扬别人。自我批评,多几条少几条,严一点宽一点,自己心里有数,可以把握;批评别人,是高是低,是深是浅,拿捏不好分寸,掌控不好火候。这种情形,自己说自己,未必能摆出真实情况、抓到问题实质、触及思想灵魂;即使说的都是真的,也没法较真。

    三是自己全对,错在别人。批评与责任相连,批评就是分清责任,批评之后就是追究责任,被追究了责任就可能意味着评优无望、升迁放缓,因而,一些人难免“把嘴巴放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对,别人都是错;自己什么都对,别人什么都错。这种情形虽然现实中极少,但决不是没有,不仅不利于团结,而且对事业和工作的危害尤其大。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要讲方法,但更要重效果;且任何方法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效果。最怕的是,缺什么说什么,最缺什么最说什么,试图用语言文字掩饰过失和错误。有人喜欢“说真的”,其实很假;有人喜欢“说实在的”,其实很虚。上述三种情形,方法倒是很讲究,其效果却是你知我知、不言自明。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真正拿起并切实用好这一思想武器,于人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工作和事业则无往而不胜。

    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

    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 ”(1944年12月15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1944年9月8日)“有了错误,自己不讲,又怕群众讲。越怕,就越有鬼。我看不应当怕,有什么可怕的呢?我们的态度是: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 ”(1962年1月30日)思想上取得这样的共识,就不会掺杂个人恩怨与亲疏、计较个人得失与利害,就会以正确的态度参与,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有一说一,是一说一。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实际上,即便圣贤,也不免有“过”。有“过”就应该改,改“过”必先知“过”,知“过”才能分析症候、找准症结,进而对症下药。只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而不遮不盖、不文过饰非,是一说一而“不枝不蔓”、不“上纲上线”,则言者无忌、闻者足戒。

    ——帮助同志,提高自己。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都有不懂或不解的问题,难免有模糊的认识和不当的做法。看到别人的问题和不足,就应指出来并引以为镜鉴;能帮助指出自己问题和不足的,就应尊之为“师”。只要与人为善,就没有说不通的话、讲不透的理,既是帮助同志,又是提高自己。

    ——促进工作,共益事业。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共同的事业和任务,共同的工作和责任,应该让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有话就说、有错就纠。不能因为个人讳疾忌医,就避实就虚、避重就轻;不能因为“人心隔肚皮”,就“和稀泥”,当老好人;不能因为相互“看不顺眼”,就如水火、似冰炭,闹得势不两立。只要出以公心、先对事再对人,则能坦诚相见、共事共心,不仅增进团结和谐,更有益于共同的工作和事业。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原本就不应是“嘴上功夫”,愿从此真批实评。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原本就不该只在活动中,愿从此不会只在活动中。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11:22 来源:安徽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