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福建20万机关干部“四下基层”改作风办实事 做群众身边的好干部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8月的一天,福建长汀县涂坊镇罗屋岗村村民曹伟城像往常一样,在槟榔芋种植基地给作物打药。正干着活,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来到他身边,仔细地问起作物长势和村里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聊了一会儿,曹伟城才知道这个“有点儿眼熟”的不速之客竟然是省委书记尤权。

  “这些以前在电视报纸上才能看到的大领导,原来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不光到家里来、到地里来,我们反映的情况他边听边记,问得可仔细了!”近两年,这种声音在福建听到得越来越多。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发端于宁德市的“四下基层”活动,25年来在福建传承、推广、完善,成为全省20万机关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改进作风、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

  对干部们引为以傲的“四下基层”,老百姓怎么看?上山村、下海岛、进工厂,请大家随记者一起深入八闽大地,听听群众的心声。

  解群众之忧——
  帮扶措施重“输血”更重“造血”

  德化县龙浔镇英山村残疾人李文经,笑呵呵地用“翻天覆地”形容家里的变化。

  眼前一幢挂着大红灯笼的新建两层小楼,让记者很难想象之前一家三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土棚子”里。当时村支书李志坚也想帮忙,可因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县里已经冻结了英山村所有新盖房屋的审批。

  2011年10月,德化县秉持“四下基层”精神,启动“驻百村、进千户(企)、帮万民”活动,为英山村派来了驻村工作队。从李文经家的实际困难出发,驻村工作队联系相关部门,特事特办批准了房屋翻建,还通过残疾人安居工程和“二女户”安居工程,为他申请了4.8万元建房补助。

  “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基层,更要带着任务、带着办法到基层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能办的马上就办,不要拖拉,一下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办不了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做到件件有回音、桩桩有着落。”在5月14日召开的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会议上,尤权对全省党员干部再三强调。

  一直以来,福建各地也是这样做的。厦门市湖里区把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汇成“民生68题”,并实施“征集、建账、协调、销号、回访”的“五步工作法”,确保问题办结率。明溪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又不能及时解决的,县委常委会“一月一议”专题研究,把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的问题,分解到各职能部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寿宁县大安乡泮洋村的老百姓而言,省委组织部下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季光明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是对困难家庭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帮他们找到了“造血”的营生:花卉种植、茶叶生产、淡水鱼养殖。两年来,村集体收入增加7.6万元。

  “干部驻村工作是对‘四下基层’活动的丰富和发展,锻炼了干部,又致力于改变农村面貌,既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好途径,也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方法。”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说。

  改干部作风——
  深入实际让干部不再“拍脑袋”

  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局一处副处长赖鸿梁再也不敢随意“拍脑袋”了。

  今年5月,赖鸿梁等12名省直单位处级干部,被分别派往宁德的12个相对薄弱村,进行一个月的蹲点调研。调研题目赖鸿梁早早想好了:“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薄弱村嘛,发展不好的原因大都是矛盾多,就定‘农村矛盾排解’这个题目,错不了。”

  住到柘荣县富溪镇横龙坑村的第一周,赖鸿梁逢人就问:“村里哪家是老上访户?矛盾焦点是啥?”每每换来村民的疑惑和侧目,他才慢慢发现,横龙坑村根本没有上访户,这个“太子参”种植名村的村民只关心为啥种参致不了富。

  为了减少类似情况,福建把“调查研究下基层”列为“四下基层”的一项重要内容。“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不仅是要送钱送项目,更重要的是到群众身边去,了解实情,发现问题。”姜信治认为,“‘四下基层’是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必修课、基本功。不深入基层,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实情,也就很难做出正确决策,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南平的老百姓提起“上头的干部”,熟络得像是介绍自家亲戚。67岁的熊生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是致富能手,也不是困难人群,这两年却不时有市、县、镇的领导干部到他家里“串门”。“泥土都埋到脖子了,没见过这么大的领导到家里来!”他掰着手指头向记者一一说起来过的“官亲戚”。

  去年3月以来,南平从“四下基层”出发,在党员干部中开展“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要求改变“只进村不入户”的表面化下基层作风,经常到群众家坐坐、拉拉家常。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才会沉淀多少真情。不打招呼、没人陪的下基层、拉家常,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许多的普通群众的欢迎:“以前干部下乡就是‘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现在到家里来、到地头去,而且不是站一脚就走,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建长效机制——
  “硬杠杠”杜绝“纸上下基层”

  “下去驻村之前,我自己都觉得下基层是走形式。”省农办处级干部许惠霖坦言,生在农村又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的他开始对为期一个月的脱产驻村蹲点调研“并不看好”,“住在老百姓家又能怎么样?就真的能发现问题?”

  住到第二周,许惠霖发现情况开始和预想的不一样了。“刚到的一个礼拜,老百姓不爱理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老百姓信任我们了,就开始掏心窝子,说了很多平常听不到的心里话。”

  “‘四下基层’能够传承25年,生命力就在于规范化、制度化。”福建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袁毅说,“硬杠杠”有效杜绝了“纸上下基层”和“作秀式下基层”。

  记者在福建省委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意见》中看到,信访接待、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宣传方针政策四个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量化规定。比如,省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的“工作量”是:至少安排一次到基层接访群众,至少安排一次到基层现场办公,到基层调研不少于1个月,至少一次为基层单位或本部门单位上党课、作形势报告或专题讲座。

  要求再高、标准再细,群众关心的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根据当地实际,各地在推广‘四下基层’中采取了不同的活动形式,但检验成效的方式却是相同的:群众做考官。”福建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管理处处长罗志坚认为,“就是要使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满不满意,成为下基层的‘风向标’。”

  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情况成为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联考”一项内容,在上级领导点评、述职人员互评之外,基层干部群众评议必不可少。评议结果被纳入干部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成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福鼎市佳阳畲族乡罗唇村村民兰春周更关心的是,在每年年度述职外,村里还会定期组织群众评议会,对结对帮扶、驻村工作的各级干部为民服务实绩进行现场考评。“年底打分前再来突击服务可不行,始终把我们放在心上的才能给高分!”(记者 刘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1日 13: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