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董有林:一心为民的能耐人

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产党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多亏董书记帮忙,出资又出力,我才能住上这么舒适、宽敞的砖瓦房。”69岁的王玉英老人,家住兴安盟突泉县杜祥村,今年4月6日住上了新房。老人说的董书记,就是突泉县杜尔基镇杜祥村党总支书记董有林。

  村民王玉英和儿子一家4口一起生活,儿子先天性智障,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挡不住风寒。董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积极争取,将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老人最终如愿住上了新房。

  董有林心里想着百姓,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村里贫困户苑金玉春季种大地蔬菜没有钱,找到了董有林。董有林二话没说借给他5000元,帮助他种了5亩胡萝卜,苑家当年增收8600元。

  提起董友林,今年46岁的村民李加树感激不已:“我家能过得这么好,多亏了董书记。当年是董书记联合几名奶牛养殖户为我担保,我借了3000元贷款,才购买了一头价值6800元的奶牛,当年就赚了4000多元。这几年滚雪球式的发展,我家有了7头奶牛,仅奶牛养殖一项收入就达4万余元。”

  2002年,当时还在担任村主任的董有林外出考察看好了奶牛养殖这项产业。万事开头难。村民一年的收入还不够买头奶牛,发展奶牛产业谈何容易!他带头先搞,农户见到了效益,纷纷报名饲养,奶牛由原来的27头一下增加到180头,奶牛产业成了全村的致富产业。

  随着奶牛头数的增加,奶质参差不齐、牛奶销路不畅等问题接踵而来。为了打开牛奶的销路,董有林用自己家的房产等作抵押,向信用社贷款20万元进了挤奶设备。2003年,蒙牛落户兴安盟,董有林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方协调,建立起第一家和蒙牛签约的占地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机械挤奶站。如今,杜祥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奶牛养殖专业村,全村奶牛养殖户144户,奶牛存栏650头,全年奶业产值300万元,户均增收1.7万元。

  2008年,突泉县发展禽产业和设施农业,董有林鼓足干劲,发动群众把村里废弃的耕地重新整合,建鸡舍和大棚,养鸡种菜。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建设标准化鸡舍20栋,每年可出栏肉鸡50万只,拉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还建起高标准“43式”温室大棚70座,年生产反季节蔬菜150万公斤,户均增收1.5万元。

  看到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头脑灵活的董有林牵头成立了经纪人协会,发展会员30多名。协会为农民协调贷款108万元,还购买42台农用运输车,农户利用农闲季节收购农产品,协会再把农户收购的农产品统一外销,让每户农民年获利5万余元。村民张祖明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商贸流通大户,他家里光大小运输车就有6台,建起了瓜子加工厂,并注册了“地果金嗑”品牌。杜祥村在董有林的带领下,成立专业合作社5个,有会员203人,每年有50多万公斤的农副产品远销区内外。

  在杜祥村采访,村民们感叹:“为群众办一两件事不难,坚持几年也不难,但董有林十多年如一日为我们找项目发展产业,真是难能可贵!”董有林却说:“既然我接了这副重担,就要做得让老百姓认可。”

  富裕起来的杜祥村人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董有林又开始在改善村屯面貌、树立乡风文明、提高村民素质上下功夫。他从吉林省农村设计院聘请专家,为杜祥村做了详细的村屯发展规划。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建设新农村。敬老院、幼儿园、运动场、休闲广场、文化大院、服务大厅等便民为民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成了突泉县农村里的“小县城”。全村涌现出文明人89名、文明户165户、文明庭院165个、文明小组3个,杜祥村也因此成了全国生态文明村。

  自2005年董有林担任村总支书记以来,杜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如今的1万多元,村民都住上了新房,有的开上了小轿车。董有林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带头人、功勋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记者 胡日查 通讯员 冯玉燕)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5日 11:09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