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代代传承 创新托起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两弹一星梦、航天梦、深潜梦、高铁梦、航母梦……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用责任、智慧、务实,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托举起中国梦。

  昨天的上海科学会堂,近千名听众迷在了科学家的报告中。

  责任与勇气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讲到陈赓大将与钱学森的一次见面,让听众动容。

  1955年,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组织上安排他到东北参观。在哈尔滨,钱学森提出要见两个老朋友,听说他们在一所军队的大学里工作。很快就有了答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请示了北京,欢迎钱学森博士来学院参观。那天接待的是学校的校长陈赓大将。欢迎宴会之后,陈赓突然提出:中国能不能自己研制火箭?钱学森看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开怀大笑,他立即上前一步,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好!我就要您这句话!”

  这句话,成为中国航天的起点。

  这句话,决定了钱学森放弃理论研究,投身中国航天实战。

  要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中国连自己的卡车都没生产出来,要上天,困难可想而知。

  但是,钱学森知道,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振兴,国家需要他们来承担改变落后面貌的责任。

  凭着这份责任与勇气,钱学森带出了一支响当当的航天队伍。国外同行评论,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航天起步至少要推迟10年。算一算,如果到1966年才起步,在那么一种混乱的社会环境下,何时才能出成果啊!

  智慧与效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起载人航天,深有感触:我们的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这几天,美国航天局不批准中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开个会尚且如此,更何谈航天关键技术转让呢!

  要冲破技术封锁,展示中国人的实力,又不能大手大脚花钱,需要科学家的智慧。

  美国和俄罗斯当年一次试验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我们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一次就达到3个目标。

  美国和俄罗斯每次都需要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我国一个目标飞行器与3艘飞船先后对接的“1+N”模式,减少了2次发射,显著降低了成本。

  这种模式还一并解决了其他3个问题:一是缩短了空间实验室的研制进程,天宫一号各项性能指标瞄准空间实验室研制,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基于目标飞行器技术基础进行研制生产。二是对空间站关键技术提前进行了验证和积累,天宫一号将试验空间站必需的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中的关键单项技术,如控制技术、电源技术、推进剂贮箱技术等进行一定改进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国未来的空间站上。三是在目标飞行器上开展多项科学实验。

  三步并作两步,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率,中国科学家以自己的智慧体现出国家的软实力。

  务实与尽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有一个成功公式:勤奋+机遇+天赋=成功。他认为,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立人立业之基。

  作为一个预防医学专家,王陇德花了大量心血在基层。

  我国曾花大力消灭血吸虫,使血吸虫病病人从1160万下降到2007年的51.6万。然而,近年来血吸虫病人出现反弹。卷起裤脚走基层,他发现血吸虫病在水网地区和丘陵地区基本灭绝,反弹出现在湖沼地区。曾经,有些地方采取以往灭钉螺模式来控制疫情,飞机大面积喷洒农药,结果使当地生物链受到极大破坏,血吸虫病却不见消减。

  通过广泛调查研究,终于从耕牛粪便中找到了传染源,由此提出了以降低人和耕牛粪便污染钉螺孳生地的综合防治血吸虫病新策略,并于2005年至2007年在江西省进贤县等地进行了现场验证。验证表明,通过实施封洲禁牧、以机械代耕牛、改水改厕等措施,并辅以健康教育,试点村人群血吸虫感染水平出现显著下降,原来的高度、中度流行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0%以上和75%以上。世界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这一成果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阵阵掌声,是听众对报告者的理解与呼应。

  浦东新区科协副主席丁海涛说,作为一个曾经参加过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听了报告后感受非常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科学家,抱着使命感、责任感,一代一代传承接力,才使得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攀上新高度。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林光耀认为,报告会对年轻人来说,可以吸收大量的正能量,使我们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7日 10:53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