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志合者 不以山海为远——闽宁镇的“中国梦”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闽宁镇越来越多的摩托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车手。 记者 王晓龙 摄

  移民。吊庄。为了梦想,宁南山区的农民北上贺兰山下的黄羊滩。

  林月婵和周侗,一个是福建扶贫干部,一个是西吉山村移民,因为脱贫致富,因为种植蘑菇,在闽宁镇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交集。

  追梦者,不以山海为远。

  1996年,福建和宁夏,跨越万水千山,启动对口扶贫协作。春去秋来十六载,两省区干部群众汇聚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扶贫攻坚的壮丽画卷,闽宁镇成为这幅画卷中的点睛之笔,为两省区人民携手实现“中国梦”,作出了最为生动的注解。

  (一)

  闽宁镇的诞生与兴起,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一个伟大缩影。

  那些果敢先行的决策者,那些背井离乡的拓荒者,以及接力开发建设的后来者,将智慧创造和理想坚守,深深印刻在了这里的草木山水间。

  在永宁县玉泉营农场老人们的记忆里,这里曾经是戈壁荒滩,春冬长风呼号,枯草翻卷,夏秋穿越戈壁,唯有高空的雄鹰和白云相伴,贺兰山下,时有奔跑的黄羊。

  亘古荒原,还有急于摆脱贫困的人们,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探索解决南部山区脱贫致富问题,实现山川共济、加速宁夏扶贫开发步伐,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组织异地搬迁,先后在这片戈壁滩上建立了西吉县玉泉营和海原县玉海经济开发区两处吊庄。

  海原县郑旗乡农民李百明,慕名自发移民来到玉海村,一家人挤住在一间土坯房里,靠拾发菜、打零工艰难度日。他梦想着,这片荒漠能早一天变成绿洲。

  时间定格在1996年。这年夏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福建省委一位领导,担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小组组长。

  是年11月4日,宁夏代表团从寒风凛冽的塞上来到风光秀丽的榕城,参加闽宁两省区召开的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自此,拉开了闽宁帮扶协作的大幕,也开启了闽宁携手推动闽宁镇实现“中国梦”的艰辛而温暖之旅。

  宁夏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段特殊的日子和这一行特殊的客人。

  1997年4月15日,当塞北宁夏春意正浓时,福建省党政代表团一行抵达银川。

  4月16日,福建党政代表团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今后三年,福建省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两省区共同建设闽宁村;动员福建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通过深入开展经贸协作、培植扶贫支柱产业、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途径,促进宁夏贫困地区尽快脱贫。

  4月17日,福建省委领导一行赴西吉玉泉营吊庄开发区,考察福建对口扶贫菌草技术援助项目,看望了学校师生和移民农户,出席了宁夏华西村中天公司保水剂项目奠基仪式。

  4月18日至21日,福建省委领导一行翻山越岭,深入同心、海原、西吉、隆德等地,调研考察,访贫问苦。就如何做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福建省委领导提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重点,以产业协作为基础,构筑互惠互利、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他特别嘱咐福建在宁同志,要尊重回族同胞的习惯习俗。嘱托福建在宁挂职干部,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要把东部的经验带过来,把西部的精神带回去。

  一周的行程,真诚的携手,福建客人带着宁夏人民的深情留恋和希冀,踏上返程,留下了梦想的火种。

  闽宁协作,只争朝夕。

  同年7月15日,闽宁村在西吉玉泉营吊庄奠基。福建省委领导专门发来贺词,并叮嘱闽宁村建设要“重视排洪工程,注入科技,污染的工业不可搞,起点要高”。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年复一年,在两地轮流举行。会议如此相似:签订的《协议》和《纪要》均被不折不扣地落实。会议又年年不同: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干部培养等方面的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一个由各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企业、社会团体、民间参与的帮扶格局日益清晰。

  贺兰山下的闽宁村,承载着两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坚定地向前推进着。第一批从西吉县搬迁来的8000移民,在这块土地上尝试种植、养殖、经营、打工,示范并带动南部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播种希望。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宁夏扶贫开发的决策者审时度势,将玉泉营和玉海两处移民吊庄先后移交永宁县管辖。次年,闽宁镇应运而生。闽宁扶贫协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二)

  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在宁夏诸多干部群众的心目中,林月婵女士,就是一个播撒火种的人。她在任福建省扶贫办副主任期间,往返闽宁两地近百次,被誉为“闽宁友好使者”。虽已退休多年,她一直牵挂着宁夏。

  记者日前赴福州拜访林月婵时,她关切地询问宁夏的发展情况,并深情回忆说:“福建省委领导对闽宁扶贫协作工作亲力亲为,宁夏山区农民水窖里缺水,西吉马铃薯卖不出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在省委领导的带动推动下,闽宁扶贫协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闽宁对口扶贫,闽宁镇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闽宁两省区历届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也深深牵动着中央领导同志的心。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地处南部山区的宁夏六盘山热电厂于2009年3月23日开工建设,目前运营良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这项扶贫工程遥相呼应,自治区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闽宁镇召开现场办公会,为闽宁镇科学发展问诊把脉。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自治区主席刘慧高度关注闽宁扶贫协作,对闽宁镇今后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李建华今年5月10日深入闽宁镇调研,要求把闽宁镇建设成闽宁协作移民扶贫示范镇,让闽宁镇的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新生活,让闽宁合作之树在闽宁镇结出更大的硕果。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走过了十六载,回首来路,那些改写宁夏贫困历史的决策和细节,令人动容。

  这场承载着闽宁梦想的扶贫攻坚战,更像一场世纪大考。

  闽宁镇的答题,从最初的规划果敢起步:坚持种养加结合、农科教结合、贸工农结合,力争两年建成,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

  这段时期,福建援宁干部,宁夏扶贫干部,频繁奔忙于闽宁两地。

  福建省扶贫办兵分两路,由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驻扎闽宁镇,指导农户种植菌草,一路人马深入北京等地跑市场。几个月过去,移民的大棚里长出了蘑菇,口袋里有了现金。菌草,这个在移民眼里曾经远若星辰的东西,一茬一茬地长在了自家的房前屋后。

  “刚种蘑菇时,福建来的专家手把手教俺们。”

  “林月婵每天至少来一次大棚,指导俺们打药、喷水。”

  “蘑菇还未出棚呢,林月婵带领福建干部就帮着四处联系销路。”

  ……

  提及福建援助宁夏一事,聊起林月婵与蘑菇,福宁村村民周侗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恩。

  这位来自西吉县火石寨乡大庄村的移民,当初离开老家时仅有的家当是两床被子,有村民开玩笑说:“周侗你心野着,好日子没够上,别把铺盖卷也搭进去了。”对未来的光景,周侗一时理不出头绪,但他坚信,走出大山就有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周侗贷款买了辆拖拉机,种起了蘑菇,成了福宁村的种植示范户。

  担任玉海村村委会主任多年的李百明,依靠项目贷款养殖牛羊,不但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乡亲一道脱贫致富,目前玉海村有20%的村民买了私家车。李百明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不时有村民过来主动打招呼,话题多是养殖方面的事。李百明笑着说:“过去我最怕带着陌生人在村里晃荡,村里人看见了追着要救济,丢人哩。现在不一样了!”

  有了梦想的牵引,宁南山区农民加快了走出大山、走向新生的步伐。截至目前,闽宁镇移民4.4万人,回族占比83%。这群来自西吉、海原、同心等地的移民,虽然方言不同、习俗有异,但情同手足,合力追梦,共同建设着幸福家园。

  数据显示,闽宁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开发初期为500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040元。2000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为人均年收入625元,2012年公布的贫困标准线为2300元。闽宁镇的脱贫步伐远远超越了预期的时间表,成为两省区扶贫协作的成功典范。

  闽宁镇这个航船,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破浪前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0日 14:21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