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书写在500面锦旗上的群众路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0月19日 包头 晴

  采访地点:三官庙社区、滨河东路第一社区

  我们去找田焕科时,碰到3名前来送锦旗的搬迁居民。他们的新家选在了一栋楼里,接着做好邻居,特意回来感谢田焕科。

  田焕科是滨一社区第一片区第六征迁组组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东河区环卫局副局长。北梁搬迁改造启动后,包头市委、市政府选派了572名市属和各区干部入驻北梁,与东河区的1500名工作人员一道,帮助近9万北梁人早日实现宜居梦。

  目前,已经有6000多户居民签订征迁协议。棚改指挥部的人告诉我,签订协议的群众自发为抽调干部送来500多面锦旗,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然而一开始,北梁群众对于抽调干部的到来,并没有过多的惊喜。

  同样被选派在滨一社区第六组的,还有包头市政协行政处副处长王喜旺。他回忆当时的情形说,老百姓隔着玻璃观望他们,眼神充满了迷茫。

  不仅是群众,从事多年基层工作的回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鲁春梅,也对这些坐大机关的干部心存疑虑,“一身西装革履,能不能适应‘穿烂球鞋’?”

  就连选派干部自身,一开始也没有十足的信心。三官庙社区第十二片区的黄伟,是包头市建委广告亮化管理处处长,过去从未真正跟基层群众打过交道。一走进北梁,浑身一层土,水都喝不上,这对他的心理冲击太大了。他甚至担心:万一拆迁户情绪激动,冲上来怎么办?

  不过,在一线干部的努力下,这种局面很快就被扭转了。

  为了推动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兼任三官庙社区第十二片区组长的鲁春梅组织了一场模拟拆迁,把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都提前找出化解之策。有了前期准备,入户动迁时少了很多麻烦。

  田焕科则迅速地熟悉了拆迁政策,不久就成为居民们口耳相传的“田老师”。置换新房,要补交多少?怎么搬家?遇到这些问题,居民们就拿上房本,找“田老师”算算。

  “群众之间有自己的信息渠道。闹好了,大家一起帮你;闹不好,就成了一道障碍。”田焕科说。信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选派干部把党的政策落实到群众心坎里的途径,也是干部形象从老百姓眼中的官,转变成为兄弟姊妹的桥梁。

  黄伟第一次走进包户的老倪家时,老倪愤愤地对他说:“你们净忽悠人,把我们弄走了,就不管了。”

  为了打消他的顾虑,黄伟仔细给他讲解政策,帮助他分析选择最好的方案,还亲自开上车,带他去看样板房,老倪当场就拍板,“你没骗我,我家就要这套房了!” 走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棚改一开始,搬迁改造领导小组就对抽调干部提出五条禁令,规范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通过参与北梁棚改,深入一线做群众思想工作,许多党员干部都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没过多久,黄伟在鲁春梅眼中的形象,就从西装革履变成了穿着油腻腻的衬衫、胡子拉碴、半个月没洗过澡的“工作狂”。但黄伟对我说,看到老百姓高高兴兴搬新房,比什么奖励都高兴,这是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同样受到洗礼的,还有北梁群众。选派干部的工作作风带给他们的感受,像是把电影里的场景搬到了现实中,“以前看到老革命这么干过,没想到现在的干部也能这样干。”

  滨一社区的居民赵双明对我说:“接触后发现,大多数干部确实是我们老百姓的好干部。”

  包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索耀乐说:“下派干部通过参与北梁搬迁,在与群众的相处中历练了吃苦耐劳和服务群众的本领,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实践。”

  连续几天的采访了解,让我确信:北梁棚改不仅让干群距离缩短了,也让干群鱼水情更深更浓了。正如鲁春梅所说:“我相信,过了若干年,北梁的老百姓还会怀念这些帮助过他们的干部。”

  对于奋战在北梁一线的干部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0日 17:16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