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正衣冠正人正己——七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阎俊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央把 “正衣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之一,意在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加强自我约束、努力自我净化、实现自我完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正衣冠”,主要是在 “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能不能通过“正衣冠”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苏东坡在 《晁错论》中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与我们党的宗旨与价值追求永远水火不容、格格不入。 “四风”蔓延,将割裂党与人民血脉相连的脐带,最终会失去人心,带来 “不测之忧”。

  我们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说到底还是取决于每个党员个体的党性。在人民群众眼中,每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修养作风,都代表着党的整体风貌。因此,党员的“衣冠不正”绝非小事,它不但隐藏着 “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容易被看做党纪松散、国法弛惰的表现。全体党员不仅应从个人成长角度,更应从党的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看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其长期性与重要性。

  “正衣冠”自古就和 “明得失”“知兴替”紧密相连。这3个字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直观上是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的意思,深层则是端正价值观、坚守原则性、增强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的内涵。唯有每个党员都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不足、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思想和行动中,我们党才能始终不失去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葆先进与纯洁的政治本色。

  正衣冠,关键在一个 “正”字。正,才有整洁端庄,才有良好形象。对照镜子,看看 “风纪扣”有没有扣好、帽子有没有戴歪,看看衣服是不是上下不 “搭”、内外穿 “混”,看看有没有污点破洞、是不是邋邋遢遢,发现问题、找到缺点,对自己里里外外来一个 “大扫除”。通过 “正衣冠”,思想上扶正祛邪,行动上补漏纠偏,加紧扭转那些好大喜功、欺上瞒下的观念,高高在上、官气十足的做派,贪图安逸、居功自傲的想法,做到重整旗鼓、轻装上路。

  正衣冠,难在一个 “改”字。不改正, “照镜子”就成了做样子,除“四风”就成了假大空。作风建设和扫地一样,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必须有触动灵魂的勇气和决心。毛病不是一天形成,只有坚持发现问题、立即施治,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问题不是一天累积,只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正衣冠”,外套要正,内衣也不可忽视,群众看得到的地方要勤加拂拭、整旧如新,群众看不到的地方更要仔细翻查、不留死角;问题明显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问题隐蔽的地方同样要认真查。

  改作风、除毛病、正品行,自然会有那么些障碍、那么些纠结、那么些难为情,甚至还会有痛苦,但共产党人连流血牺牲的革命年代都走过来了,还在乎这点个人荣辱得失?党员、干部都要拿出 “吾日三省吾身”的诚意,勇于自曝家丑、杜绝文过饰非,有追根溯源的细致,有刮骨疗毒的果敢,立查立改,立说立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心诚意、知错就改,从一个个具体的毛病改起,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何愁不树立,群众的信任焉能不增加?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保持良好形象,衣冠不可一日不正。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才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避免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将良好的形象内化为端正的品行,时常反躬自省、不断自我提升,我们就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党,无愧于民。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 13:09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