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整改落实须让群众可感可知

解放军报评论部 桑林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人情风”弱了、多占住房退了、“三公”经费少了、服务态度好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变化,让群众体会到纠“四风”、正作风的成效。如今,教育实践活动到了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抓好整改、推动落实,最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让群众可感可知,让群众满意满足。如群众感觉不到温暖,看不到变化,得不到实惠,一切都等于零,只能是“一片枉然”。

  党员干部真改假改、态度是冷是热,群众感知最真切、体会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和裁判权。整治“四风”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经验材料写出来的,关键在于怎么做。经过专题民主生活会,问题查找出来了,承诺也做过了,广大群众正热切地等待“下回分解”。只有把整改的项目、内容、措施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才算是真整改、真落实。

  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反复画像、反复整改,陷入“改进—回归—再改进—再回归”的循环怪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见成效就收手,搞体内循环,自说自话、自我评价,未能让群众来监督、来判断,没能做到让群众满意再“销号”。如果开始时声势浩大,把群众的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却是老方一贴、草草收场,一切依然如故,必然会失去公信力,甚至陷入“塔西陀陷阱”。

  让群众可感可知,关键是要提高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整改之后,“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话难听”是否依然存在,“人情消费、请客送礼、收受红包、公车私用”是否逐渐减少,“特权思想、私心杂念、衙门作风、老爷作派”是否得到消除,“跑官要官、乱搞天线、团团伙伙、山头主义”是否有所抑制……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不仅是整改落实的试金石,更是赢得民心的分水岭。这些问题解决得好,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不偏、不空、不虚、不走过场。否则,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党员干部作风整改得怎样,归根到底要得到群众的认可。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把群众的可感可知作为作风建设的“晴雨表”,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效。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两次挨农民的骂,但他并没有指责群众,而是从自身改起、从整党做起。延安民众之所以拥护我们党,就在于我们党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群众哪里不满意就从哪里改起。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整改效果群众能否感知到,不在群众,而在党员干部的决心和力度。只要做到一个“准”字,对准“四风”顽疾进行整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抓一项成一项;做到一个“狠”字,敢于出重拳,用改革精神,拿出硬的措施治歪风、树新风;做到一个“韧”字,日日为继、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抓下去,就一定能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作风建设成果。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4日 15:0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