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改革进行曲:既要“补欠账”又要防“陷阱”——深化改革述评之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外打工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每天一进屋,心里感觉老敞亮了!”最近,在长春务工15年的环卫工人侯占山搬进了公租房。从租住30平方米临时插间到搬进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侯占山和潘贤这对环卫夫妇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公租房每平方米月租金3元钱,加上物业费、采暖费,月租金总共300多元。

  据了解,2013年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将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住有所居”梦想正在变成现实。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好改、易改的领域都基本完成,剩下的就要啃硬骨头。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医疗、教育、养老……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寻求新的思路,书写新的篇章。

  提升统筹层次,弥合中间地带

  过去十年,中国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社会保障的水平还较低、统筹的层次还不高。

  四川遂宁的罗女士去年底来成都住院治疗,1.6万元的医疗费,她要全额垫付。出院时,她要带齐出院证明书、病历复印件、住院费用各项目清单、检查单等凭证,回遂宁去报销,目前医疗费还没有报下来。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成都市流动人口数量已达465万人左右。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异地就医日益频繁。然而,基本医疗保险多为市级统筹,有的还是县级、区级统筹,各地区筹资和待遇水平差异大,标准尚不统一,医疗保险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面临诸多障碍。

  新的机制如何建立?为破解难题,今年四川省制定《“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四川将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积极推进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

  现实催促改革,问题倒逼改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有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983万人。尽管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农民工是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游离于城市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社会保障网如何织得更密,社会保障怎么因地制宜?破解难题需要新的智慧。

  今年,国务院批转《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其中对“基本民生保障体系”进行了重点安排,强调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职能,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提出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有序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

  未来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全国统筹,不断完善制度,让民生难题的破解更加有力有序。

  加强托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

  前不久,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杏坪镇双喜村农民齐有善领到了养老金。“新农保让我们农村老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养老金,做梦都想不到哇!”拿着新农保养老金存折,齐有善笑得合不拢嘴,60多岁的他没有子女,孤身一人,每月靠着养老金解决了基本生活开支。

  和齐有善有着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很多。新农保的实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常态化保障制度带来的温暖。

  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民生支出是刚性的”,首先将政府财力投入到保障基本民生上,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需要全社会有个“公平心”,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领域加快改革,破解民生难题。民生改革要“把大钱花在低端”,更多地顾及中低收入者,更多地顾及普通百姓,让每个人能够体面地生活。

  在改革中,要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对已经初见成效的房地产调控,应当保持不放松,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令房价早日合理回归;在医疗改革中,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让民营医院有所发展,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在教育领域,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所有孩子有学上,让所有孩子上好学。

  可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保基本”要努力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从长远看,就是要依靠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保障农民与城镇居民拥有享受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和实现发展的同等机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注重量力而行,避免福利陷阱

  近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就业、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依然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我国的民生发展正处于从民生保障向民生改善的过渡期,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

  民生问题事关民心向背、国家稳定、社会发展。虽然我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多,总量大,人均收入依然较低。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欧债危机和拉美国家福利发展的教训也警示我们:盲目追求超前福利,则会“欲速则不达”,落入福利陷阱。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陕西、浙江、青海等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比例11%~17%。受此影响,其余省份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将势在必行。

  专家指出,在短期内,由于我国工资水平依然偏低,部分地区最低工资依然存在两位数增长的需求。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两位数增长并不可持续。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最低工资两位数增长会对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造成压力。因此,未来,各地区要制定出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最低工资标准。

  这再次印证了:改善民生,不能不急,也不能操之过急;要积极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改革需要智慧。未来改革中,只有政府不断创新思维,坚持转变职能、统筹规划,坚持有破有立、科学推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才能让社会公众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真正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延伸阅读:

  改革进行曲:教育改革 为了“人民满意”——深化改革述评之一

  改革进行曲:创新驱动 科技强国——深化改革述评之二

  改革进行曲:文化在改革中迸发活力——深化改革述评之三

  改革进行曲:“放”与“管”的勇气与智慧——深化改革述评之四

  改革进行曲: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国处方”——深化改革述评之五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06:2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