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白山松水军心民心水乳交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驻吉林三军部队立体展开“感恩吉林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白山松水军心民心水乳交融

  11月1日,吉林松原地震发生后,松原军分区立即组织400多名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前往灾区开展救灾物资发放工作。

2013年7月初,吉林某预备役团官兵在龙王乡抗洪前线运送沙袋封堵决口。

吉林省军区某边防团西马哨所官兵给学生送来学习用品。

  题记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你的名字是伟大的长城,你由千千万万官兵铸成;你牺牲个人小家亲情,你带给千家万户是安宁。你感恩人民,我感恩于你……”前不久,一位长春市民聆听了吉林驻军部队“感恩吉林人民、奉献第二故乡”先进事迹报告后写下这样的留言。

  真诚留言的背后,是无限的信赖与支持……一如革命战争年代那样,军民生死与共、同甘共苦、血肉相连。

  人们不禁要问,在时代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吉林驻军究竟靠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前不久,记者走村屯,进社区,蹲哨所,在白山松水寻找答案。

  将军陪村支书吃饭 “不是我的面子大,是他们心中有百姓”

  3位将军为啥陪一位村支书吃饭?

  8月19日,在边境山村,记者见到了这位村支书——集安市麻线乡上活龙村党支部书记白君福。

  “那是我去长春办事,当时是省军区司令员岳惠来、政委张福才和政治部主任宋玉文请我吃的饭。”白君福脸色黝黑,说话快人快语:“我心里清楚,不是我的面子大,是他们心中有百姓。”

  上活龙村背靠大山,面对鸭绿江。6年前,上活龙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为了帮上活龙村甩掉贫困的帽子,通化军分区、集安市人武部与该村结成帮扶对子。经过实地调研,官兵们计划帮助村民发展葡萄、五味子种植和西门达尔牛养殖项目。

  项目可靠吗?产品有销路吗?村民们将信将疑。

  人武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群众工作做通后,官兵们开始帮助建葡萄、五味子种植基地。

  白君福回忆说,当时天已入冬,有些村民没钱买架杆,有的还在外打工。部队领导得知后,既协调资金又协调用车,一车车水泥架杆从辽宁拉到村子,15000多根杆没让村民掏一分钱。村子里人手不够,官兵们全来了,起早贪黑,帮助架杆,一干就是20天,没喝村民一口水,没吃村里一顿饭。

  为帮村民引进优良品种搞好养牛项目,通化军分区副政委田均裹上一件旧大衣,3次到东丰县的牛市考察,许多牛贩子做梦都没想到,这个会看牛、会讲价的行家是一位大校军官。

  几经努力,700亩葡萄结果了,300亩五味子收获了,63头西门达尔牛下犊了,上活龙村人均收入达到8885元,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帮助村民致富的过程中,部队官兵与上活龙村村民也走成了“亲戚”。有村民结婚,时任省军区司令员岳惠来还特意为新人准备了礼物。有上活龙村的乡亲到长春办事,省军区领导知道了都要安排食宿。

  为百姓敢于豁出命 “服务群众,心中要有位置,肩上更要有担当”

  零下25℃,水流达每秒一米,安全绳和供气管在水流的冲击下,不断与冰层摩擦,万一被割断或割破,自己不可能活着爬出江面……长春市武警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助理王洪伟,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下潜。

  那次,一对父子驾驶一台农用车横穿松花江,冰面突然断裂,整个车身斜插进冰下,由于满车的稻草卡在冰面,才没有被江水冲走。

  王洪伟主动请战进入冰下救人。潜入冰下,当他砸碎车窗玻璃、使劲拉开车门时,阻力瞬间加大,整个车身突然晃动,差点被江水冲走。当王洪伟小心翼翼从车窗挪动遇难者时,一小块玻璃突然扎破了他的潜水服,几秒钟后,江水就渗了进来,王洪伟感到身体冰冷。当他奋力把第二位遇难者推上冰面时,全身冻得没了知觉。

  战友们把他拽出冰面后发现,潜水服膝盖以下全是渗进来的江水,围观的群众赶紧脱下羊皮大衣裹在他的身上。

  刚入伍时,王洪伟就听班长讲,特勤兵是最牛的兵,能练潜水的特勤兵更牛。就这样,王洪伟成了一名会潜水的特勤兵,也是全国消防部队第一个获得国际四星级证书的潜水员。

  从此,冰下水下救人、打捞遇难者就成了他手中的活。入伍14年来,王洪伟参加灭火救援1200多次,救助遇险群众530人,打捞遇难者70多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7次,是全国十大“最美消防员”之一。

  群众眼中兵最美,是因为官兵心中有百姓,常常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关头。

  2012年8月19日,白城市吉鹤小区暖气管道施工时,发现一枚1米多长、400多斤重的航弹。受施工震动影响,航弹状态极不稳定,一旦发生爆炸,附近多幢居民楼都会受损。

  驻地某工兵团作训股长白宇接到命令后,第一时间带领6人排爆小组赶到现场。经请示上级,白宇带1名战士进入3米多深的沟底进行排爆作业。

  在远离地面、逐渐深入沟底的过程中,一种莫名的恐惧刹那间传遍白宇的全身。为了避免震动,白宇屏住呼吸,排除杂念,小心作业,军装被汗水浸透,他浑然不觉。历经3小时25分钟,航弹终于被安全挖出。事后,他对家人说:“这身军装告诉我,服务群众,心中要有位置,肩上更要有担当。”

  凭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吉林驻军部队先后涌现出“模范指挥员”关喜志、“抗洪救灾勇士”李守信等一批爱民典型,他们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第二故乡。

  她家来了解难的兵 “要当自家事来办,让群众感受到温暖”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高桂玲正在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擦脸,忽然听见敲门声。打开门一看,一位慈祥的军人站在门前。

  “你找谁?”高桂玲疑惑地问。

  “听说你家里困难,马上过年了,我们来看一看。”

  高桂玲鼻子一酸,差点掉泪。多年来的不幸遭遇,让她对“困难”二字早已麻木。51岁的高桂玲曾是天津某大学本科毕业生。她大学还未毕业,父亲就因病去世。后来,弟弟又因失恋自杀。妹妹深夜被车撞倒在街头,双腿截肢。再后来,母亲患上脑血栓,8年前跌倒后就再也没有下过床。她自己做脑瘤手术时,也留下面瘫的后遗症。全家3口人靠她的退休金生活。

  这位陌生军人听着她的叙述,眼睛有点湿润。他拿出手提包,掏出一沓钱,塞在高桂玲的手里,叮嘱道:“要乐观起来,别被不幸击倒了。”

  从那以后,每逢过节,总会有一些穿军装的人来高桂玲家里慰问,有时扛着大米、面粉,有时带着慰问金。前段时间,还有一位穿白大褂的军医,提着药箱,给她的母亲检查身体,送来急需药品。

  军人来的多了,高桂玲就忍不住打听起来。后来,她才知道,春节前来她家的那位军人,是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宋玉文将军。

  集安市石青沟村村民张元富前些年家境贫困,有一年春节,眼看就要开学了,读大学的女儿的路费和学费都还没有着落。女儿蹲在屋角哭泣,妻子在旁边叹气。张元富越想越觉得窝囊,一时冲动喝了农药。

  女儿急着打电话找车,想把父亲送医院救治,可是,她打了一圈电话,也没有找到一辆车。后来,她从官兵们送来的挂历上找到了边防一连的电话,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了过去。时任连长谷永春当即派出了巡逻车。

  当时,屋外风雪交加,天寒地冻。这个时候出车,行车安全是个问题,“人命关天,必须要去。”谷永春手一摆,巡逻车驶出了营区。由于抢救及时,张元富第二天就缓了过来。

  了解到张元富家里的难处,从通化军分区到巡逻艇大队再到边防一连,官兵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但帮他女儿凑齐了学费,还帮他家翻盖了房子,上了人参种植项目。张元富一家的生活渐渐有了色彩。

  “要当自家事来办,让群众感受到温暖!”省军区司令员陈红海说,群众的有些困难,在你眼里可能不算很大,但在他那里可能关系重大;在你面前可能不费太大劲儿就能解决,在他那里可能费很大的力气也过不去。我们就要设法帮助他渡过难关,走上生活的坦途。

  “兵老师”和“兵儿子” “没有对群众的爱,怎会有这样的特殊称谓”

  要开学了,西马哨所上等兵左国建找来英语课本,开始备课。西马小学的孩子们都称他是“兵老师”。

  左国建入伍前是菏泽学院教育专业本科在读生,去年新兵下连后,被哨所选派来西马小学教英语,也是西马小学第7任“兵老师”。

  选送大学生士兵到学校代课始于10年前。当时,官兵们在辖区巡逻时了解到,这所小学只有3名老师,只教语文、数学,没有英语老师。

  西马小学坐落在鸭绿江边的西马村,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没有教师愿意分配来这里工作。哨所官兵一合计,就推荐中专毕业生欧阳晃荣来小学教英语。欧阳晃荣也就成了第一任“兵老师”。

  “兵老师”白天上课,夜晚照常站岗巡逻,辛苦可想而知。但从来没有人打过“退堂鼓”。为了保证“兵老师”不断线,从团到连,每年新兵分配时,特意把大学生士兵分到西马哨所。10年来,“兵老师”教过的学生有300多人。

  西马哨所向师资力量薄弱的西马小学选派“兵老师”,驻守四平的某炮兵团则坚持向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选送“兵儿子”。

  董作林夫妇原本性格开朗,自从独生儿子去世后,他们性格变得孤僻起来。团里了解情况后,把士官董玉锋作为“兵儿子”送到董家。起初,夫妻俩对小董不太接受。为了融入这个家庭,每逢周末外出,董玉锋都会买些水果、蔬菜送去。冬天,担心二老冻着,董玉锋第一时间帮他们购置冬衣、棉鞋、棉手套。逢年过节,董玉锋邀上战友一起买肉买菜,去老人家里吃团圆饭。

  董玉锋的真诚终于打动董作林夫妇。老人动情地对董玉锋说:“孩子没了以后,我们不愿出门,不想跟人说话,连死的心都有了。自从你来到我们身边,真心对我们好,以后我们就把你当作亲儿子。”

  几年来,这个团先后为失独家庭选送了31名“兵儿子”。

  省军区政委胡杨说:“从‘兵老师’到‘兵儿子’,没有对群众的爱,怎会有这样的特殊称谓!”

  发自内心的感激 “你为群众付出多少,群众就铭记你多久”

  “免费的海产品吃了好几次!”一见面,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军事兽医研究所教授高玉伟就向记者解释说,他是跟着夏院士沾了光。

  夏院士名叫夏咸柱,是我军病毒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高玉伟说,这些年,夏院士给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立下一条铁规:凡是群众因动物疾病找上门,必须热情服务,分文不收。

  一次,一位养貂的村民找到夏院士,一见面差点要跪下:“快救救我的貂吧。”

  原来,这是一位养貂大户,不知什么原因,水貂突然发病。

  夏咸柱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活儿,带着高玉伟直奔貂场。

  一进貂场大门,高玉伟就直捂鼻子,气味太难闻了。已近古稀之年的夏咸柱仿佛什么都没闻到,蹲下身子就开始解剖水貂尸体,一连干了7天,才查清是出血性肺炎惹的祸。病因找到了,马上对症下药,水貂的死亡被阻止住了。

  养貂的人家非要重谢夏院士一行,但夏咸柱还是那条老规矩:分文不收。养貂人无以为报,就给夏院士邮寄海产品。

  无独有偶。长年在哨所执勤的官兵,也有群众给赠送蔬菜。

  这个哨所,名叫十二道沟哨所。每年蔬菜丰收的季节,哨所门前经常被人放上一捆捆的蔬菜。菜是谁送的呢?就是一墙之隔的十二道沟敬老院的老人们。

  话要从两年前的一个夜晚说起。那天夜里11点10分许,王连友老人正在看电视,突然停电,就是这时,他发现窗外一片通红。

  起火了!王连友大吼起来,有的老人听见跑了出来,但大多数在屋里都还没动静。就在这时,哨所官兵飞奔而至。

  踹门,砸窗……官兵搀着,扶着,架着,把一位位已经入睡的老人抢出火海。

  救人接近尾声时,一清点人数,大家发现还有一位90多岁的聋哑老人没有出来。下士李浩再次冲进火海。当他背着老人跨出房门的一瞬间,燃烧的房梁砸了下来,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从那以后,哨所与敬老院虽然隔着围墙,但却亲如一家。官兵经常去敬老院给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老人们有了点好吃的也拿给官兵尝尝。官兵们说:“你为群众付出多少,群众就铭记你多久。”

  院士治貂病也好,官兵救火也罢,事实再次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时刻牵挂你,铭记你,拥护你!(记者 费士廷 特约记者 乔振友 孙健)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7日 07:10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