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闻过不忧则堪忧

四川泸州 雷文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如何对待批评意见,成为检验领导干部是否真心纠正“四风”问题的试金石。面对逆耳之言,多数领导干部能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显示出应有的胸襟和气度。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批评意见不愠不火、不焦不虑,这种闻过不忧的态度,看似平淡待之,实则无动于衷。说到底,是对批评意见的“软对抗”,这种态度着实令人担忧。

  心有所忧,事有所成。有忧才有紧迫感,才会反思和改进。无忧则无异于不接受批评,更难说对问题进行反思,改过更是一句空话。从这种意义上说,闻过而忧,是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

  闻过不忧,一方面是批评者点出的问题鸡毛蒜皮,戳不到痛处,揭不到疮疤,引不起被批评者的担忧;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对问题点到即止,提完问题和意见就草草“收兵”,既不深究,也不需要被批评者在是否认真整改上承担责任,因此,有的被批评者就认为没必要担忧。

  对被批评者提出问题、指出不是却不对其是否改正加以追责,这种有“建账”而不“查账”的方式,注定让提“过”者灰心,闻“过”者无忧。因此,应当把问题摆上桌面,对整改责任追到人头,对整改时间加以规定。这样,闻过不忧者才能真正忧上心、改到位。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9日 09:1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