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度”

杜善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1月22日、23日,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与乾安县交界接连发生三次较强地震,造成灾区房屋倒损情况严重,近10万人受灾。

  灾情发生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吉林省民政部门加紧调运临时帐篷500顶、棉衣棉服2500余件等救灾物资送至灾区。一时间,“温暖安置受灾群众”“千方百计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为党和政府凝聚各方救灾力量的有力号召。

  一次灾害,就是一份“民生考卷”。目前,震区夜间温度已降至零摄氏度以下,如何帮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就是一道现实的“考题”,考的是各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检验的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当前,受灾群众看到的是:从国家机关到吉林地方党委政府,从驻军部队到民兵预备役人员,各方救灾力量进村入户排查危楼危房,搭建临时房,送棉帐篷和取暖炉子,巡诊救治受伤群众,力争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温暖安置”也是一面务实镜。视灾情为命令,积极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加强监测,跟踪会商震情,分析研判地震活动趋势;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每一项救灾减灾举措都紧张有序、落地有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党和政府雷厉风行、科学高效的救灾举措,得到了群众的称赞,也温暖了人心。

  灾害降临后,群众亟需的安置,是心灵的安置。这就需要我们为他们擎起一面旗帜,点亮一盏前行灯。连日来,笔者在救灾一线看到,在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广泛组织开展电影放映、扭秧歌等群众文化活动;党员干部不仅靠前指导受灾群众自救互救,还注重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向他们传递信心,让他们看到重建家园的希望。

  救民于危难,既是党的爱民情怀的体现,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对于吉林松原的受灾群众而言,他们不仅能从这些暖人心的救灾举措中感受到党的“温度”,也能从中找到重建家园、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08:10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