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现代化进程新的“里程碑”——专家学者热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将实现城镇化,数亿人要完成地理上的迁徙和身份上的转变,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它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说。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必将创造新的中国奇迹和世界奇迹。”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

  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城镇化、怎样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问题。把城镇化建设提到全局高度,用‘五位一体’引领城镇化建设。”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说,“这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一个时期以来,全社会对城镇化工作会议给予高度期盼,对未来城镇化走向十分关注。1978年到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城镇化率从17.9%增长到52.6%……我们用较短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城镇化进程,这么快的城镇化速度,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堪称“人类历史之最”。然而,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未来,城镇化是不是越快越好?城镇化应遵循什么原则?

  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自然历史过程’的概念,这一思想表明人们可以把对社会的认识变为科学。”刘东超说,“从历史看,任何超越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条件的改革,最终都要付出惨痛代价。将城镇化定义为‘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更加以人为本、注重城镇化质量。“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而不是简单地建高楼和建广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意义深远,非常必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近年来部分城市的历史文脉快速消失。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都给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褚松燕说。

  “深化对城镇化历史规律的认识,探索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必将引领中国城镇化迈上新的历史阶段。”刘东超说。

  充满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精髓

  当前,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凸显,肆虐的雾霾、拥堵的交通、高昂的房价,让一些人开始逃离“北上广”。城镇化到底是为了谁?

  此次会议抓住了城镇化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会议提出,“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会议延续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思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非常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金三林说。

  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显示,北京市综合承载力分值为1.38,超过警戒线。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由1999年的每平方公里766人增加到2011年的1230人,已超出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人口超载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如果仅仅简单放开户籍限制,就可能出现大量人口短期内向优势资源城市聚集,最终造成已满负荷运转的特大城市无法承载。“这种分梯次有序放开,体现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金三林说。

  专家们认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体现了对城镇化规律的科学把握,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既强调城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又强调从国情出发,遵循规律、顺势而为,体现了辩证发展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髓。”刘东超说。

  极富战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一切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是此次中央城镇化会议的鲜明特点。“质量明显提高的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值得期待。”褚松燕说。

  “会议对城镇化道路的顶层设计,富有战略性和前瞻性。”薛澜说,一是明确了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回答了城市化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的全面现代化是城市化最根本的东西。二是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不盲目求速度。三是体现了科学有序推进。不同发展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发展办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四是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着力点,会议都进行了周密安排,客观分析问题,面向未来、突出重点、尊重规律。”

  城镇化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举措。财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要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的保障,实现城镇化目标所需资金巨大,钱从哪里来?此次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等。“这都体现了党中央对城镇化问题考虑的前瞻性。”褚松燕说。

  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7万亿元,还有部分地方政府较为依赖卖地收入来还债。不可否认,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的城镇化资金主要来自“土地财政”,但“土地财政”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通过制度安排化解资金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此次会议既强调了以人为本,提高质量,又强调了生态文明、传承文化;既强调了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的职能,这些都对未来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张卓元说。

  专家们认为,此次会议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城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必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按照新的蓝图,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健康、城乡发展将更具活力,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将带给中国和世界更多惊喜。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5日 06:3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