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和政通”:睢宁践行群众路线的“县域模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上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畅通民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集成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江苏睢宁,以“一切源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理念,从“做群众工作”到“为群众工作”的思想转变,在多年不断探索发展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请进来”和“沉下去”的群众工作机制,在县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亮出了“睢宁模式”。

  睢宁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王军在睢城镇马元社区查看小麦收割情况。(通讯员 孙井贤 摄)

  “群众协商”:把民意“请进”常委会

  党委政府干什么?群众说了算。让民意参与睢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群众的诉求和全县的发展“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合力。

  早在2011年,睢宁全县动员,就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向群众发放征集意见卡4.5万张,倾听百姓意见和建议。最终根据民意,该县将2012年民生项目总投资由30亿元调整为35.6亿元,助学优教工程更是被放在实事工程首位,投资达5.8亿元。

  2012年9月,按照“惯例”,睢宁在全县范围内再次开展2013年全县重点工作问计于民活动。群众看到去年县委县政府“听得进意见,办得了实事”,参与热情高涨,万人百场座谈会;300份调研报告;5650条建议;8482份问卷;梳理出群众意见建议近2000条。

  去年底,该县召开“向群众问计,为群众工作”2012至2013年“三重一大”和为民办实事集中评议大会,大会现场实况向全县134万人民直播,群众的意见和心声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诉求。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直播“表态”——群众的意见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

  睢宁县委书记王军说:按照省委省政府“三解三促”的要求,把群众放在心上,睢宁已经形成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和“决策请群众参与、工作请群众监督、成效请群众评议”的“三问三请”制度,摸清了群众的真实想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也就“接地气”了。

  “明年干什么群众说了算”工作人员到田间地头向群众征询意见。(通讯员 孙井贤 摄)

  民意下的大决策关系发展,民意下的小决定更显体贴入心。

  “拆迁”一直是令党委政府感到“棘手”的难事。睢宁在推进城镇化,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也感受到了压力,尊重民意再次成为了推进工作开展的“利器”。

  该县姚集镇石碑村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试点村,“守住老宅,故土难离”的情结在村民群众中根深蒂固,工作推进难度大。村委班子深入群众“拉家常”,让百姓自发选出60名村民代表,充分提出意见和想法。

  姚集镇石碑村农民上楼。(通讯员 艾丹 摄)

  “算好一笔经济账,安排一次县城游”,在了解了群众顾虑后,该村干部“掰着手指头”给群众算了一笔经济账,5个自然村社区居住可以集约出800亩的土地复垦,发展现代农业,搞养殖场村里一年收入可增加一百多万元,平均每户都增收在5000多元。村支部书记尤逢顺租了大巴车组织村民代表到县城里参观小区,村民看到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地生活,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渴望彻底打消了原有的顾虑,催着镇里抓紧开工。2年时间,该村476户2000多口人全部搬进了12幢“4+1”式的多层居民楼,集中居住区相配套的老年公寓、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和1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区,也相继动工建设。

  在该县人民路通达工程,原化肥厂宿舍地块等拆迁中,百姓的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尊重,像县委书记涉水城中村里“拉家常”,一场大雨带来一个新小区;干部和群众共同研究“征地攻略”,为拆迁户谋利益;拆迁干部为彻夜排队选房的群众买油条送早餐等温情一幕在睢宁传为佳话,在工作中的小事情凸显了睢宁干部“重民意,爱群众”的大智慧。

  睢宁县龚维芳县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生产 (通讯员 艾丹 摄)

  “我为民仆”:让干部“接地气”

  “领导干部要多一些泥土气,让‘接地气'成为工作常态。”谈及干部下基层,王军书记如是说。在睢宁,“百名局长(书记)任村第一书记,百名科级后备干部任村官;千名干部驻三夏,千名干部助秋调”的“双百双千”工程,以及百名机关干部“入百企、驻百天”的“三解三帮”活动已形成常态化,成为干部工作中的“规定动作”。第一书记每周下基层的时间不少于两天,而科级后备干部必须每周吃住在村里5天。

  2011年7月以来,该县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35家部门和金融机构的100名干部深入一线车间,走进建筑工地,有针对性地提供各项服务。短短4个月,入驻干部就梳理出157件企业发展难题,县政府对其分类后,交由18个部门具体办理。其中,10家银行为22家企业贷款超过3亿元,人保局为县内企业招收新员工2000多人。

  在睢宁县“三解三促”活动办公室里,一摞摞“第一书记”下基层的民情日记记录了干部的工作和心得。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彭燕谈到在自己挂靠的岚山镇韩一村任“第一书记”时十分动容,该村70多岁的郭其良老人和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女郭子楠相依为命,彭局长在尽最大所能照顾老人的家庭的同时,依托计生局的现有资源,给全村的妇女做了免费体检。她拿出郭子楠写给她的感谢信说,这封信她一直珍藏在办公室里。

  睢宁县长龚维芳在小沿河治理调研手记中写道“口”+“门”=“问”,进百姓家门问,面对面问,你说、我说、大家一起说,才能问出实情、问出思路、问出和谐共生。

  “第一书记下基层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让群众感觉到领导干部就在自己身边,遇到困难能够想得到,找得着。另一方面,基层群众的生活现状是本教科书,我们的干部也能受到群众的教育。”龚县长说。

  群众在分会场填写“三问三请”征集意见卡。(通讯员 孙井贤 摄)

  “群众督议”:我的干部我来评

  党委政府工作干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在该县“三问三请”的活动中,干部工作的优劣,群众来监督和评议。

  去年2月开始,睢宁县推出的“四晒四问”工作机制,该县“一述双评三监督”评议员王行昶说,“四晒”工作机制就是通过公开工作“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好不好?”四个方面的信息把工作置于阳光下,公开透明地接受监督,让民意成为推动工作的根本动力,让群众成为评价工作好坏的主体。睢宁经济110办公室主任陈航行说,“一述双评三监督”评议员在“四晒”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述双评三监督’评议员代表问进度、问原因、问措施、问态度的‘四问’活动,把责任部门、责任人、工程进度、工作成效、存在问题等等,统统置于阳光下。同时,邀请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进行项目现场巡查,推进不力的单位将会‘在阳光下暴晒’。”在该县第一书记任职期间,局长(书记)要定期向所在村的群众公开述职,接受测评。每半年都有一次“第一书记”述职,向老百姓述职讲空话套话完全不管用的,没为群众做好工作的干部,站在台上真的是脸上直淌汗。

  睢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东楼村村民李本强说,他们示范区的“四晒”他就十分关注。“建项目进展如何,园区今年的发展怎样?对照‘四晒’展板,立即就看出来了。干得不好,大家都不会同意。”群众的监督让干部切实感觉到了压力,为保证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周调度一次,强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罚,让各项工作都快速运转起来。

  “‘政通人和'这个词在睢宁要反过来读为‘人和政通'。干群关系和谐了,政务也就通畅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加快了。”采访最后,王军书记说。2012年,睢宁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2.45亿元,三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6亿元,两年翻一番;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447元、9541元,同比增长13.7%、13.8%,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位,并相继荣获全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先进县、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基地、江苏省信访工作先进县、江苏省法治创建先进县等10多项殊荣。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09:45 来源:新华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