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第一章 把握形势 顺应发展新要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 把握形势,顺应发展新要求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农业部网站,时间为2011年9月5日,转载只为提供资料。

  、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粮食连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保持在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先后跨越4千元、5千元大关,年均实际增长8.9%,增速超过“七五”以来各个时期。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分别增长4个和16个百分点,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方式正由千百年来人力畜力为主转入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土地流转平稳有序,家庭农(牧)场、种粮大户不断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7万多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5万个,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7:1;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超过23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0%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新局面,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五年。实践表明,要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必须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坚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1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一览表

类别

指标

2005

2010

年均增长(%)

农产品

供给

粮食播种面积(亿亩)

15.64

16.48

1.05

粮食总产量(亿吨)

4.84

5.46

2.44

棉花总产量(万吨)

571

596

0.86

油料总产量(万吨)

3077

3230

0.98

糖料总产量(万吨)

9452

12008

4.9

肉类总产量(万吨)

6939

7925

2.69

禽蛋总产量(万吨)

2438

2765

2.55

奶类总产量(万吨)

2865

3780

5.7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4420

5373

3.98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94.3

94.8

[0.5]

农业产业

结构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3.7

30

[-3.7]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1.1

1.7

[0.6]

乡镇企业增加值(万亿元)

5.05

11.2

12.9

农垦生产总值(亿元)

1358.65

3381

20

农业物质

技术装备

条件

有效灌溉面积(亿亩)

8.25

8.98

1.71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5

0.5

[0.0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48

52

[4]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36

52

[16]

农机总动力(亿千瓦)

6.8

9.2

6.23

农业组织

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万家)

 

37.9

 

实有入社农户(万户)

 

290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万个)

13.6

25

13

带动农户数(万户)

8700

10700

4.23

农村生态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12

33

[21]

农业产值与
      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

22420

40497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45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255

5919

8.9

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政策导向,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关注农村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一是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9万亿元,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力度将持续加大。二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超过50%,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三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四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在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加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国内外传导联动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压力增大。二是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的要求更加迫切。三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金融危机后农民外出务工增速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遏制,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更加奋发有为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16:20 来源:农业部网站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