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新型城镇化保护传统“乡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乡愁”一词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引人瞩目。

  多位专家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将更重视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好地保存农村传统文化,建立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城市来安放所有人的“乡愁”。

  在此间由中国社科院举办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国际论坛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副司长沈水生发言称,“长期以来,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人说落叶归根,就是要注重文化的保护。”

  他表示,此次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的“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正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乡愁”的保护,要避免对传统文化载体的破坏,保护乡村古建筑、风俗人情、手工业和戏曲等传统民间文化。

  世界银行中国局经济学家王德文表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见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积累了非常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城乡社会经济的“双二元结构“问题。快速发展的城市和落后农村之间,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之间都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大量农民工离乡背井,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由于户籍等制度禁锢,极少能在城市安家,往往陷于一种不能融入的尴尬。

  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最主要任务,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正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正如80年前晏阳初所说,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刚也表示,“现代化不是以牺牲农民为代价的城市化过程,而是农村和城市的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在演讲中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城市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人们或可期待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23:02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