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整改立制不能当“稻草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正在陆续进入收尾阶段,整改落实能否善始善终,所建的章立的制能否真扎紧笼子,不当“稻草人”,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为此,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相关通知中强调指出,要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破窗,一扇玻璃被人打破而又得不到及时维修,更多打破窗户的行为就会受到纵容,一面墙小涂小抹没人管,久而久之就会被涂成大花脸。

  当前的整改也一样,中央之所以强调防止“破窗效应”,就是因为过去一些规章制度出台后,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逐渐走样,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或者是束之高阁,或者是层层变通,用无数个“例外”来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四风”问题也是如此,过去一些“治病”的制度措施也出了不少,但时间一长,往往流于形式。因此,中央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尾阶段时强调防止“破窗效应”,其言切切,其望殷殷。

  要想有效防止“破窗效应”,首先就要确保形成的制度是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的,要使这扇窗户本身是牢固的。一项制度要“管用”,就既要有宏观布局,又要有操作细则,不仅要可执行、可操作,要可监督、可检查,还要可追究、可问责。在当前的整改中,如果落实工作或是大而化之、粗枝大叶,或是闭门造车、草率出台,不管合不合适,先整出一大堆“制度”来再说,表面上是建立起了制度,但是徒有其表、滥竽充数,很难落实到“神经末梢”,其行为本身即是以形式主义来应对“四风”整改,当然发挥不了防堵漏洞的实效。

  其次,对再小的恶也要小题大作,才能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和修补好窗户上的漏洞。“第一扇破窗”是事情恶化的起点,对“四风”的苗头,绝不能漠然处之,要及早发现,露头就打,防止事态逐步扩大而难以收拾。比如当前整改过程中受到处分的党员干部,有很多是因为一餐饭、一份节礼、一点“小意思”、一趟公款旅游等“小腐败”而被罚,有人甚至觉得“小题大作”太倒霉,但是,制度的刚性正体现令行禁止上,不仅在明文规定中,并且在实际落实当中,都杜绝了对小事的“网开一面”,让敢于破窗者受到严厉惩罚,才能杜绝其他人的侥幸心理,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否则,杜绝“破窗效应”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持之以恒地擦窗护窗。我们都知道,作风建设往往具有反复性,一松劲就会前功尽弃,一旦回潮其结果就可能是变本加厉。许多部门和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更大的问题是制度得不到长期的坚持,时间一长,规章制度纸上有、墙上有、嘴上有,就是行动中看不见。正所谓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起点线,没有终点站,不设休止符”,整顿“四风”,不是为了使党员干部一时收敛,而是长久恪守。只有长久地强化制度规范的执行力,党规党纪才能成为党员干部自觉不去碰、不敢碰的高压线、警戒线。

  只有对任何踩“红线”、闯“雷区”的行为都零容忍,制度之窗才能长久地保有权威,能制人,也能慑人,规定才不会变成“稻草人”。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05: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