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百姓

——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钱学余(中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00多户住上二层小楼,200多户买了小轿车;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实现了集中供暖,使用液化气烧饭;孩子学有所教,老人老有所养;村民子女上大学享受助学金,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补助……”说起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农民现在的生活,大学毕业后回村工作的王志祥很是兴奋。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小平房村经济发展成果是由群众创造的,反过来就要让群众共享”。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这样阐述发展的理念。

  村民住上了小别墅

  小平房村人有着难忘的记忆。20年前,大家住的是低矮的小平房,走的是泥泞的黄土路。一到雨季,人们就担心村前那条路,那里既有对洪水卷走生命的无限情殇,更有对闭塞交通的无奈。

  在钱学余看来,小平房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于老百姓。将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坚守集体经济这一发展之路的终极目标。于是,多年来,钱学余一直思考如何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村民,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曾几何时,高高的楼房,优雅的人居环境,只能是小平房人的奢望。如今,这样的生活不再是梦。为了让村民过上城市般的舒适生活,钱学余同村 “两委”班子科学谋划,从2006年到2009年,在全村建起320栋、户均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而且配套集中供暖、供气、供水。入住村民每平方米仅出资600元,户均得到集体建房补助8万元,目前已有320户村民住上楼房。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宽带的入户,让村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如今,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民过上了城市化的生活。69岁的一组村民王国文,一家5口三代人住在3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拥有5个卧室、2个卫生间、2个厨房和1间车库,外加一个小菜园,购房款仅花了18万元。室内宽敞明亮,室外交通方便。面对记者采访,王国文慨叹道:“做梦也没想到咱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

  以往,小平房人烧柴用的是树枝、秸秆,烟熏火燎的日子传承了上千年。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钱学余从改善老百姓生存环境着手,将目光投向清洁能源——以“秸秆能源”为代表的生物质能。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小平房村投资135万元新建秸秆气化站,村民们用上了清洁能源。村里建集中供暖锅炉一个,供暖面积8万平方米,使350户农户和学校、敬老院等公用建筑实现了集体供热。

  为了让父老乡亲不再泥泞出行,村里先后投资近1700万元,修建了村组路,并投资490万元完成公路绿化、街路硬化工程。目前全村公路实现三纵三横、畅通无阻,村内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覆盖。为了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村里投资数百万元建自来水厂6处,全村13个村民组全部吃上自来水。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钱学余非常重视教育投入,因为那关系到小平房村的明天。从2003年起,小平房村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均发给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金。 2008年,村集体投入120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村小学,教学楼、食堂、宿舍和塑胶操场一应俱全,校园条件居全县一流水平。学校除了1至6年级义务教育,还开设学前班、幼儿园,少儿从3岁到小学毕业都可在校园度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钱学余由衷地笑了。

  在养老和医疗方面,2010年,在钱学余的倡导下,村里投资800万元建起高标准敬老院,内设150个标准间,配有含淋浴设施的卫生间42个,装备两部电梯,为老年人创造了老有所居的环境。60岁以上老人按年龄享受360元至600元的养老补助。从2004年起,村里还为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助金,已累计发放100万元,使300名老人受益。在医疗方面,村里建有卫生室,村民看小病可以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村集体支付。

  小平房村富裕了,村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了。钱学余认为,真正的幸福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要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 2008年,村里投资1000万元新建42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设有培训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服务设施。村里实施村民“醒脑、益智、提升”工程,在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累计使800名村民参加了各类培训。村民魏兆新承包大棚,过去因为不懂技术亏损十几万元,参加培训后,年收益达20万元。

  村里把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先后投资450万元,在中心村修建了3个文化活动广场,投资75万元建大型LED显示屏,利用这些文化硬件设施,组织村文艺骨干参加各类艺术培训。如今,每当清晨和夜幕降临之际,村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扭秧歌、跳舞、做健身操等群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整个山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每到重要节日,村里都要请国家、省、市级文化团体前来演出,还不定期地举办秧歌、篮球、象棋、实用技术比赛和农业科普电影展演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进一步规范全体村民行为,村里制定了《小平房村村规民约》,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人人都自觉遵守,“讲文明、树新风”的理念已经成为小平房村广大村民的一种文明自觉和行为习惯。 2011年,小平房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建设宜人的美丽家园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小平房村,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更是让周边乡村的百姓羡慕不已。但是,眼光长远的钱学余觉得还不够,认为小平房村在生态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钱学余说:“前些年,小平房村的发展依靠的是当地的矿产资源,但我不想在多年之后,让子孙后代骂我们吃了他们的粮食。所以,合理有序地开发资源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应考虑为子孙后代留些什么。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还需要打造他们心中向往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舒适宜人的美丽家园。 ”

  近年来,针对采矿带来的山体破坏、尾矿砂石堆积等问题,钱学余创造“还原法”,用尾矿砂回填矿坑,上面填土栽树,还原山体、保护环境,打造新的“花果山”。如今的小平房村,满山树木,根本看不出昔日的采矿痕迹。钱学余带领村民在荒山荒坡上大量栽植沙棘、黑松、棉刺槐,在河滩地栽植速生杨,在山坡地栽植南果梨和葡萄。目前,小平房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成为青山叠翠、绿树合围的美丽乡村。

  小平房人着力提高旅游产业的特色吸引力,以红山文化旅游为依托,加快自然和人文景点建设,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发展形象。记者从村部沿着宽敞的公路前行5公里,就来到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天秀山森林公园。这里是钱学余重点打造的秀美家园。 75岁的村民柴凤山在天秀山风景区开办了“农家乐”小吃部,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天秀山旅游一年比一年火,附近村的农民都跟着受益,我们老两口开的这个小吃部生意不错。儿子在城里把楼房都给买好了,我们就是舍不得走。 ”

  “不断推进旅游业,带动餐饮、建筑、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这是小平房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小平房村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一张宏伟的蓝图,正在钱学余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6日 09:56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