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2013年光明日报推出十大典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2013年,光明日报突出宣传报道全国各地各界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历史征程中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在中央媒体中率先或较早报道并浓墨重彩推出了近40个先进典型,光明日报今天回顾和介绍的是其中的十位典型人物(以核心报道见报时间为序)。从“党的好干部”兰辉到“民间外交大使”吴永恒再到“马工程”专家陶德麟,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坚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深深激发了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澎湃热情;从“新疆雷锋”阿不力孜到“支教队长”朱启平再到“麻风村”年轻医疗队,他们用无私的行动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品格,深深触动我们内心对中国精神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从“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到“医生发明家”乔铁再到“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还有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以忘我的工作在各自岗位作出了卓越的成就,深深鼓舞我们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些先进典型无疑正是伟大中国梦的积极推动者和自觉践行者!

吴永恒:忠诚和献身于党的外宣事业

  核心报道:4月27日,光明日报1版头条发表《祖国,我在拉美大地为你放歌——追记〈今日中国〉拉美分社社长吴永恒》,后续报道6篇。

  主要事迹:2004年,中国外文局启动对外传播本土化战略,在海外出版当地语种的《今日中国》杂志,远播中国声音,呈现中国形象。此时,刚从新华社外事局副局长岗位退休的吴永恒,面对着诸多邀请。从1964年在古巴学习西班牙语起,他一直与拉美那片土地情缘缠绵,做过新华社巴拿马分社翻译,波哥大分社、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席记者,拉美总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常驻拉美国家20多年,熟悉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没有犹豫,吴永恒来到《今日中国》拉美分社,勇挑分社社长的担子。他以正直、谦和、幽默、博学、无私的品格和魅力,在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文化。他在报刊亭分送杂志,在各地发表演讲,接受各国媒体采访,广交世界各地朋友,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今年3月18日,吴永恒因突发急病在墨西哥逝世,为中墨两国人民留下许多佳话。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外宣工作者被报道中深情叙写的吴永恒事迹深深打动,中国外文局举办“学习吴永恒同志先进事迹交流会”,并在全局开展向吴永恒学习的活动。

朱启平:唤醒山里娃“飞翔梦”的支教队长

朱启平

  核心报道:5月21日,光明日报1版头条刊发《山外大学山巅梦——北师大岩口支教队队长朱启平的青春故事》,后续报道11篇。

  主要事迹:2009年,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的朱启平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大一暑假,他组织支教队回到家乡,在当地唯一的民办小学义务授课。此后每年,他们都如约而至,还把“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基地”建在了这所仅有1名老师、60多个学生的村小。“每次20多天课程,我们能给孩子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爱,是信念,还有希望。”2013年,毕业在即的朱启平谢绝了省会重点学校的邀请,回到毕节市执教。朱启平的事迹激励青年知识分子和高校学子重新思考和寻找属于自己的“青春梦”,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反响:朱启平的支教梦不断影响着大学学子,近300名北师大学生报名参加这支“最艰苦的支教队”。

农民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埋头研究杂交油菜

沈克泉(中) 沈昌健(右)

  核心报道:6月17日,光明日报1版刊发《听油菜花开的声音——农民沈昌健全家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故事》;12月11日,本报1版头条又刊发《春天的脚步深深浅浅》,讲述沈克泉、沈昌健农民父子艰辛探索的坎坷之路,本报前后共刊发关于沈家父子的系列报道19篇。

  主要事迹: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农民沈克泉在放蜂时发现了一株奇特的野生油菜,由此带领一家人走上研究超级杂交油菜的道路。面对遗传育种知识匮乏、资金欠缺、外人不理解不信任,为了研究出超级杂交油菜,沈家卖掉了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中巴车,欠下了数额巨大的债务。35年辛苦耕耘,沈克泉、沈昌健父子两代人接力,一家四口埋头苦干,经历了1000多次杂交组合试验的失败,终于培育出高产、质优、抗性好的超级杂交油菜新品种,创造了全国前三的高产。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中国网、陕西新闻网、凤凰网等百余家网站转载,引发微信微博平台展开了“农民能否搞科研”的大讨论。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沈昌健的故事。

乔铁:全球专利授权最多的“医生发明家”

乔铁

  核心报道:8月29日,光明日报1版头条刊发《乔铁:翱翔在自主创新的前沿》,配发短评《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乔铁”》。

  主要事迹:2013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周年,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乔铁以强烈的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完成了自主品牌医用内镜的研发,使我国掌握了医用内镜走向世界的主动权。作为一名胆囊疾病方面的专家,乔铁与其他业内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是一名在全球专利授权最多的医生,拥有672项中国专利和3项德国专利,被称为“医生发明家”。2008年,乔铁组织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医工理贸结合试验基地”,着手进行专利技术的产品转化,立志设计生产出更多中国品牌的医疗器械,这对打造中国医疗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社会反响:人民网、新华网、科技日报等媒体对乔铁的事迹进行报道,“乔铁现象”引发医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张笋:带病坚持工作的白求恩式好军医

  核心报道:9月16日,光明日报1版刊发《“我渴望生命,因为病人需要我”——记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张笋》。

  主要事迹:从医17年来,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张笋,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广泛赞誉和敬重。然而,由于忙于工作,长期休息不足,张笋在2012年被查出脑部异常,后确诊为脑部恶性肿瘤,需要手术割除。术前,张笋像往常一样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从不向病人透露自己患病的事实;术后,她心里依旧时刻惦记着患者,不顾家人和医生的反对,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为了不让患者知道她的情况,她还特地戴上了假发。为感谢领导、组织和同事住院期间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张笋决定捐出自己的积蓄作为特殊党费。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10月27日,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军区联勤部联合举办“白求恩式好军医”张笋先进事迹报告会。12月4日到6日,河北省委宣传部、北京军区联勤部、河北省教育厅共同举办张笋事迹巡回报告会。

兰辉:用生命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干部

2011年9月,兰辉(右三)在北松路上调研工程建设。

  核心报道:9月24日,光明日报1版发表报告文学《一枚铺路的石子》,后续报道24篇。

  主要事迹:兰辉同志生前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2013年5月23日,他在检查乡镇道路和安全生产时不幸坠崖,因公殉职,年仅48岁。兰辉生前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他坚守在抗震救灾最前沿,顾不上寻找遇难的3位亲人;灾后重建,他勇担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最繁重、最艰难的工作任务,保证群众走上“放心路”。他对工作充满激情,随时保持“箭在弦上”的工作状态,担任副县长3年多,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尽管自己家境并不宽裕,他却先后帮助了近200名生活困难群众。兰辉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予以肯定。此前,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兰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决定,追授兰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公务员向兰辉学习。

阿不力孜:追着雷锋跑的人

  核心报道:9月28日,光明日报1版头条刊发《追着雷锋跑的人——记新疆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后续报道6篇。

  主要事迹:22年来,新疆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董事长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共救助了60多人,并倾其所有资助困难群众和灾区群众,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温暖。阿不力孜的见义勇为之路始于1991年5月30日,那一天他从着火的中巴车上救出11人,自己却全身80%烧伤,落下三级伤残。“浴火重生”后,救人成了他的“职业”。

  社会反响:领导批示肯定。凤凰网、新浪网、中国网、新疆日报网等纷纷转载。阿不力孜此前获得第三届新疆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陶德麟:执着于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核心报道:11月21日,光明日报13版《人物》专刊发表《陶德麟:笔有雷鸣道不孤》整版报道,11月26日1版头条刊发《学高身正把关人——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体》,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陶德麟和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群体的事迹。

  主要事迹:陶德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首席专家。自从青年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便在这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上辛勤跋涉,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诸多学科和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并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几十年来,陶德麟始终执着于真理,坚守学者本色和教育者的良知,敢于为国家、为人民、为时代发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树立了标杆。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转载。“马工程”专家陶德麟及咨询委员群体的事迹感动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马工程”的专家学者表示,报道所展示的事迹与精神,让他们不仅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也汲取了为真理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年轻医疗团队:十年坚守“中国麻风第一村”

十年坚守“中国麻风第一村”的青年医疗团队。

  核心报道:12月6日,光明日报1版发表《山坳人生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后续报道8篇。

  主要事迹:几十年中,被称作“中国麻风第一村”的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分配来的学生来了走、走了来,队伍始终不稳。现在,一支以12位70后、80后组成的年轻医疗团队,在这寂寞的山坳坚守10年,精心照顾麻风病人。面对艰苦的条件、有限的资源、精神的压力和单调的生活,他们守护80多位无家、无亲人的残疾老人,孜孜以求提升中国麻风病治疗护理水平并努力消除疾病歧视。南丁格尔奖、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国家“青年文明号”……一连串荣誉,为这个年轻团队的坚守作了完满诠释。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媒体转载。12月7日,《浙江日报》全文转载本报通讯《山坳人生照样出彩》和评论《什么是“出彩的人生”》。浙江卫视记者专程赶往“麻风村”采访,《浙江新闻》栏目详细报道了年轻医疗团队的事迹。

“最美乡村教师”获奖集体:基层乡土启蒙者

  核心报道:《光明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5月29日开栏,以第4版半版篇幅,刊发《寻访女“艄公”——记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教师王金花》《一条腿撑起一所学校——记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新田村小学教师刘坤贤》等人物通讯和教师自述各39篇,总字数超过12万字。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开设“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专栏,在科教频道《讲述》栏目播出20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人物专题报道。

  主要事迹:5月29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在京启动。今年,仲威平、刘坤贤、廖占富与张兴琼夫妇、吉思妞、廖乐年、潘立华、阿力太、杨元松、王金花、格桑德吉以及7位80后乡村教师“会泽七子”获得“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他们坚守在偏远地区,不怕艰苦,甘于奉献,在小小的讲台上谱写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杨元松带着孩子们结集出版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引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极大关注;80后教师“会泽七子”,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把青春和信念带给家乡;女“艄公”王金花30年如一日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组织捐赠活动,努力改善学校环境和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向“最美乡村教师”学习的活动。18位2013年度“最美乡村教师”和“最美乡村教师团体”成员,获赠5年重大疾病保险,保险金额为每人20万元人民币。

  (十大典型由光明日报记者庄建、王斯敏、唐湘岳、袁于飞、吴春燕、冯蕾、耿建扩、王国平、李晓东、危兆盖、王瑟、严红枫、叶辉、孙明泉、朱伟华、张国圣、李陈续、魏月蘅、王晓樱、李苑、周晓菲、户华为、王琎,光明网记者李爽,光明日报通讯员周彩丽、王晓明、严蓓蓓、郝霞、林莉、余明芳、谢道玖等报道并提供后续情况。内容由光明日报记者柴如瑾、光明日报通讯员刘新铭整理。)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05:4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