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整体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和任务

(2005年4月7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贺国强照片资料

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非常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先后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局,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着力解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确定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抓好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不断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一、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这方面问题主要有:

第一,如何正确把握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扩大民主方面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讲还是扩大民主不够。有的地方的领导担心扩大民主会影响党管干部原则的落实,怕民主多了意见不好集中,也有的担心在用人上说了不算会影响领导的权威,等等,因此在思想上对推行扩大民主的措施不够自觉。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党员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渠道不够畅通;二是任用干部的民主决策措施不够完善,还存有主观随意性;三是如何正确引导民主以及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如何实行正确的集中,还研究不够。比如,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由于受参加人员的范围、对被推荐者了解程度的制约,以及各种利益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影响,有时出现民意失真;有的地方在民主推荐结果的运用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符合主要领导意图的就采用,不符合的就以各种借口搞“变通”;有的地方在任用干部中常委会作用被弱化,存在书记办公会甚至少数人讨论决定干部的现象;有的地方不对得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根据考察情况、德才条件、发展潜力、政绩大小、班子结构需要综合考虑,而是简单“以票取人”;还有少数地方“拉票”、“贿选”的问题比较严重,个别地方还呈公开、蔓延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扩大民主的质量和民主的健康发展。如何保证扩大民主的各项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防止变形走样,如何既拓宽民主渠道、又使广大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是在今后改革中必须切实把握和着力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第二,如何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渠道不够畅通、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由于大多数党政领导岗位没有任职期限的限制,以及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标准还难以认定,领导干部只要不到退休年龄或不犯大的错误,很难退出领导岗位;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经历的限制,党政机关干部从岗位上退出后择业面比较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一些干部即使想离开党政机关,也因担心失去保障而难下决心,等等。同时,观念上的障碍也是制约干部“下”与“出”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官本位”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做官成了一些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待遇等大多都与职务级别联系在一起,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一些人的“官本位”思想,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另外,有的地方和单位也由于受不正之风的干扰,一些本该“下”的干部,也因为有“保护伞”或“后台”而下不来。在干部的“下”与“出”受到很多制约的同时,还存在着优秀人才难“上”的问题。在选拔优秀人才的问题上,种种陈旧的用人观念还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些障碍还没有打破,还很难做到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以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如何把干部“上”与“下”、“进”与“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考虑,是我们必须下功夫解决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

第三,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这些年来,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一个“顽症”。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仅想升迁的跑,担心“位子”被挤掉的也在跑;不仅不符合条件的跑,符合条件、已被列为提拔对象的也跟着跑,甚至于一些原本踏实工作的人,因为看到少数人“跑”到了“甜头”、“要”到了“好处”,出现了心理不平衡,也跟着托人说情,等等。除了跑官要官,有的地方买官卖官问题也比较突出,个别地方甚至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也有很大关系。一是一些地方选人用人权过于集中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手里,这些人的意见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他们的用人权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对干部推荐、考察、决定任用过程的监督缺乏有效措施。在选拔任用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往往是先定“调子”、划“范围”,再按规定的选拔任用程序“找人”,表面上走的是正常程序,实际上行的是不正之风,搞的是“暗箱操作”、“程序空转”,等等。三是在制度和导向上也存有问题。有些地方和单位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制止不力、查处不严,甚至纵容包庇。除了制度和机制上的原因外,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党员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扭曲。从这些方面看,如何标本兼治,防范和遏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如何避免考察失真失实,有效防止和纠正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问题。有的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一些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的问题。这些不仅引起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也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风以至社会风气。之所以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问题,既有极少数干部表里不一、善于伪装,违法违纪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知情面很窄,难以发现等原因,又跟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监督管理不力有关。从干部考察的角度讲,由于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很难及时发现干部存在的问题,有的即使在考察中听到一些反映,也因缺乏具体线索,在短时间里难以核实查清。同时,由于“好人主义”或担心“跑风漏气”遭到打击报复等因素,有些知情者不愿讲真话,这也大大增加了考察工作的难度。因此,怎样全面准确地了解到一个干部的情况,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也是必须下决心解决的问题。

第五,如何理顺干部双重管理体制的问题。近年来,实行干部管理权上收和干部双重管理的部门有所增加,在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地方与部门在干部双重管理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一些地方认为,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过多,使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执法、调控手段不完整,同时也给干部的管理、交流和使用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在这方面,县里的同志反映更为强烈,他们认为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而有的部门则认为,部门没有干部管理权限,不利于管人与管事的统一,也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二是主管、协管双方缺乏有效的协商和沟通,有时甚至相互扯皮、产生摩擦、效率低下,影响干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重任免、轻管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造成“管理真空”。主管、协管双方在相互配合共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干部交流、培训、监督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到位、履行职责不够的问题。条块关系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敏感,它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都联系比较紧密,解决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第六,如何解决领导班子职数过多、职能交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一些地方、部门违反规定增加领导职数和超职数配备党政领导干部的现象比较突出,职能交叉的问题也比较普遍。一是党政领导职数过多。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超职数配备的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地为了解决干部待遇,一再“拉长板凳”。二是党委和政府分工重叠。政府副职分管的工作,党委一般都有一名副书记或常委分管,分工重叠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在党委内部,副书记和常委的分工也有交叉和重叠。三是地方人大、政协领导班子职数偏多、年龄偏大、班子结构不甚合理。四是有些机构部分职能交叉,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水平,增加了工作成本,造成了相互攀比,也容易带来一些摩擦和矛盾,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很多议论。

第七,如何解决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当前,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由于党政机关职务职级的设置不尽合理,干部的各项待遇大多与职务挂钩,体现能力、业绩、资历等要素的科学的职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职级对干部的激励作用逐渐减弱。另外,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和部门干部工资待遇差别较大的问题,干部反映较多,给干部工作尤其是干部交流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2日 14:1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