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和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联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可以说是关系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中央对这两个问题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十分关心。多年来,我也一直关注这方面的情况,结合平时了解和这次到高校调研的情况,这里我谈点个人看法。
第一个是关于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问题。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一是贫困家庭学生能否考上大学、特别是能否考上重点大学的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学生考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前段时间,我看到有关资料反映,近几年国家重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中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贫困县甚至很多年连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也没有。中国古代历来有“寒门出才子”的说法。现代也是如此,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不少同志也是出身贫困家庭,通过刻苦学习上了大学,又经过勤奋努力走上领导岗位,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现在贫困家庭学生考不上大学,一个重要原因是那里教育资源缺乏,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光从考试而言,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家庭学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完成学业。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深入思考。无论从秉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还是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角度,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高校来讲,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一是思想上重视。对贫困家庭学生,要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满腔热忱地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绝不能歧视。前些年个别高校按照家庭贫富分配学生宿舍,富裕家庭的学生2人一间、4人一间,贫困家庭的学生8人一间。我对此很不赞同,对学生怎么能分等级呢?学生有钱也不是自己挣的而是父母挣的,这样做对学生成长肯定没有好处。好在这种情况现在已经纠正了。二是政策上倾斜。比如一些重点大学招生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地区考生,采取哪里来哪里去、适当降低分数线等定向招生的办法,把当地一些优秀学生录取进来、毕业后再服务于当地社会。这样既可以解决贫困家庭学生考不上大学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贫困地区需要大学生的问题。三是经费上支持。随着财力的增强,国家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学校要把助学金真正用在贫困家庭学生身上。除此以外,还可以有其他一些资助方式。现在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筹措资金的渠道是比较多的,要抽出一定比例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总之,要保证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还要保证他们享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基本生活、学习条件。四是学习上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刚入校时,有可能在一些课程上跟不上,老师和学校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辅导,同学之间要多一些帮助。当然,贫困家庭学生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努力用勤奋学习和工作来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个是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学生压力大、家庭压力大、社会的压力也大,的确不容忽视。要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我不主张在媒体上过于宣传“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一方面,这不符合实际。总体上来说,现在我们国家不是人才多了,而是人才缺乏。如果说就业“难”:一是结构问题,学校的一些专业设置、所学知识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存在“不对路”的问题;二是择业观念问题,需要的地方没人去,人满为患的地方挤着去,都想留在大城市、进大机关;三是存在动态就业问题,一些学生毕业后不是马上找工作,而是在那里等待、观望、挑选,“飘来飘去”,实际上最终就业率要远远高于刚毕业时统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过于宣传“大学生就业难”的观点,容易在社会上引起误导,以为现在我国大学生真是多了,给新的“读书无用论”提供借口。
(2011年11月10日在部分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
看了这则消息很高兴。做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事关每个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教育公平,事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落实。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考上大学很不容易。一方面,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比如扩大定向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另一方面,也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使已经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因贫困原因而完不成学业。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采取了许多得力措施,使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了较大进展。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经费上支持,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努力,真正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
(2012年9月4日在《教育部门扎实做好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一文上的批语)
这是贺国强同志关于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及大学生就业的一篇讲话节录和一则批语。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