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壮志解读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文字实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发布。17日,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壮志走进新华网直播间,为网友解读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刚刚落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发布。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壮志走进新华网直播间,为网友解读中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孙老师您好,欢迎您作客新华网。

  孙壮志:你好。

  主持人:您作为亲自参加了全会的专家学者,您认为这次中纪委全会有哪些特点和亮点值得网友们关注?

  孙壮志:确实非常荣幸,因为作为一个"双肩挑"的干部,既是社科院的纪检干部,也是从事廉政研究,包括政治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能够从去年二次全会到今年三次全会两次参加中纪委全会,感觉到很荣幸,另外也确实在参加全会的过程中,有很多特别深的体会。第一个很深的体会,包括这次全会,也包括上次全会的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特别务实。上次全会参加的时候,比如头一天开幕岐山书记代表中纪委常委会要做一个工作报告,在做的时候上来他就说“会议开始,我代表中纪委常委会作个报告”,没有主持、没有其他的客套话。他做完报告这个大会就结束,进入小组讨论这个环节。这次也一样,岐山书记上来以后就代表中纪委常委会做了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写得就像我刚才说的特别务实,主要体现在结合现在整个中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际进行总结,非常实事求是,对工作的成果的评价上非常客观。另外在2014年工作部署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楚,整个任务的布置一件件摆得也非常实,抓手明确,可以很好地落实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色,也是一个亮点。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这次全会体现了“新”。这次从我们参加全会,包括看全会的一些文件,也从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包括岐山书记的报告中,都谈到了很多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也包括一些新的方式。我觉得它跟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改革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需要有一种创新的思路和方式,因为现在形势在变、任务在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更多的新举措,这些新的举措通过改革和创新,真正地完善我们的制度,使我们的各项措施能够更加配套、更加协调,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当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另外在评价工作中也是非常客观的,用了一些“新”字。这次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总结去年工作的时候认为取得了“新”进展”,也是用了“新”。

  第三个特点,从这次全会工作的布置,包括小组讨论,这里面有很多纪委的领导,而且非常有幸岐山书记参加了一段我们这个小组的讨论。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很沉重的责任感在里面,从中央纪委也好,从中央领导也好,现在深深地体会到怎么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更加深入,更加争取到老百姓的信任,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种责任感贯穿整个会议始终,不光从中央纪委的领导身上可以看得到,从各个层级参加会议的纪检监察干部身上也能感受到。

  主持人:从您刚才介绍的与会经验感觉也能看出,从会务、会风上这次全会都很好地践行了中央的八项规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的“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词语成为网络的高频词,网友为什么会如此关注这些词汇?

  孙壮志:我觉得这里面用一系列这样的词汇可以用两个来概括:一个是体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是对决心很好的体现和诠释;二就是体现了信心,我们说现在腐败在一些地区和领域依然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任务非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信心把工作做好,让它取得很好的成效,能够给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所以习总书记的这几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决心和一个信心。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反腐败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当中非常需要的两种工作的思路,一方面比如我们通过坚定的决心,把这种决心传导给整个社会。刚才我也说了,反腐败不仅仅是中央领导的责任,也是全党的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参与进去。中央通过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出来,实际上就是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能够群策群力,共同把这个事情做好。 第二就是信心也很重要,现在在反腐败,特别是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经常可以遇到,所以很多群众也好或者干部也好,都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就是说我们到底能不能战胜腐败,共产党能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其实我觉得总书记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通过这样的词语,就是我们有信心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主持人:也就是有信心、下决心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到底。

  孙壮志:对。

  主持人:我们还注意到,总书记在三次全会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了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你如何认识总书记对组织纪律性的强调和重视呢?

  孙壮志: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刚才我说了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没有像中国这样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取得这么快速高速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央领导这么一个有着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在这么高七点上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跨越,如果不讲组织纪律,不强调党本身纪律上的要求,那么它就有可能出现组织涣散,包括里面会出现其他政党出现的派别林立,重演过去苏联东欧的历史悲剧。苏联90年的老党为什么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是因为在历史节点上居功自傲,放松了对党的纪律要求和作风建设的要求,最后导致了非常可悲的结果。

  作为我们共产党,原来我们在学党史,包括在学党章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说,他这么长时间的历史,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现在又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那么到底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力量和特点在什么地方?我记得当时在学的时候,特别跟国外的一些政党做比较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组织纪律性。正因为我们有非常强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所以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所以一方面从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我们需要加强组织纪律建设,从反面苏共巨变的教训来看我们也需要在这方面下一些功夫,做一些预判和预防。所以说这次对组织纪律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总书记专门强调,纪律要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这是总书记的话,就是一定要让它起作用。所以我觉得对一个党来说有一个很具体的阐释,什么叫组织纪律?这里面有很多相关的制度,比如谈到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你要向组织报告,你自己有些什么事会不会如实向组织报告,这就是组织纪律性的体现。另外请示和报告制度,我要出差、出国,我会不会向组织去报告,去请假?还有在处理和中央的关系的时候,比如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主义,包括一些小团体、小山头,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只照顾了自己的地方利益和自己小团体的利益,无视全局甚至全党利益的情况。所以组织纪律性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党的建设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我觉得这可能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是不是具有执政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标志。

  主持人:我们看到总书记的讲话的新闻稿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目前中央抓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和纠正四风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决心,那中央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来抓这个作风建设呢?

  孙壮志:作风建设表面上看是一些小的问题,比如管的是你吃饭是不是喝酒或吃什么样的菜肴,甚至比如我住什么样档次的宾馆,出去以后要坐什么样的车,好像管的事很具体、很小,好像跟贪污,包括过去说的那种贪污几千万的穷奢极侈挥霍国家财产相比是很小的问题。但其实恰恰是很小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干部的日常生活中见多不怪了,它觉得这些东西见多不怪了,成为一种习惯甚至风气了,甚至我要是下去没有比较好的接待的话,我觉得下面对我不尊重,下面如果没有很好的酒菜,走的时候还要送一些土特产,不这样的话就显得我不热情。所以很多东西就变成了很多不好的风气,这种风气侵染下去就会变成群众对干部的一种看法,他觉得当官的就是吃喝玩乐,甚至有些干部中午喝了酒以后,下午醉醺醺的,在接触老百姓的过程中群众对他就会是另外一种看法。

  这次三次全会中习总书记谈到作风建设时强调,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理解这是因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有一个过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夜之间把所有腐败现象都根除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和推进的过程。我的体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狠抓作风建设先从易处着手,先从比较普遍的,老百姓感触最深、最深恶痛绝的现象抓起。

  这样一种思路有三个好处:首先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就是通过抓作风建设,抓干部日常的很小的事情,首先就是改变了干部的形象,干部现在对自己的约束力强了,他在很多方面和群众更容易接触,包括到下面调研、考察,我觉得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第二个益处就是从这方面可以解决一个党的形象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个党我们说有一些艰苦奋斗的好的作风,那这些作风怎么传承下来,怎么在现在的干部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抓作风建设可以使我们党的传统得到很好的传承。第三个益处就是通过抓作风建设,我们也可以改变干部各方面的状况,甚至身体健康的状况。因为现在这个非常受欢迎,比如贺卡的问题,比如中秋节送月饼。这些看似是一些小事,但它折射出了很多问题。另外很多表面上是小问题,是作风问题,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一些腐败的问题。如果送礼成风的话,它就会演变成腐败的大肆漫延。所以我觉得通过抓作风建设以小胜大、以小博大、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来会使我们党的建设,包括整个的党风廉政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我觉得您的观点就很好地驳斥了网上所说的认为作风建设只是小事的观点。中纪委三次全会公报中提到: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要承担监督责任。这个“两种责任”的要求,是否为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好实施责任追究指明了方向?

  孙壮志:我的理解现实中有的党委认为反腐倡廉很多是纪委的工作,但实际上纪委承担了很多其他的责任,急难险重的任务都交给了纪委来做,反而使纪委承担的查案、办案等监督职责被弱化了。这次全会总书记通过明确了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就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来说,党委一把手你要特别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切实把自己的主体责任明确下来。这次提得很实,比如你作为党委一把手你应该承担的是什么责任,比如你选人、用人、班子建设,在整个工作当中包括执行各方面规定“三重一大”的议事规则方面是不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另外这里面特别提到一些部门怎么发挥作用,包括统战部、宣传部怎么更好地融入到党风廉政建设当中去,根据自己分管的责任承担你自己的责任。

  从纪委来说就很明确,就是要体现监督的责任,我通过执纪、查办案件,更好地发挥监督者的作用。另外就是在监督过程当中体现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怎么样提升一下,这样使纪委的监督真正落实到位。过去纪委都参加各种议事协调机构,从中央和地方来说都存在,比如各种各样的小组,各种各样的协调机制,很多都让纪委参加。这次我觉得中央纪委明确地提出来了,比如他从参加议事协调机构,过去参加125个,现在减少到14个,它更多地聚焦在自己的主业上,我就是监督和问责,我觉得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从我们党委来说就使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更加重视,从纪委来说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重点和重心,这样就会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走得越来越深入、走得越来越稳。

  主持人:也就是说责任主体明确了,追究责任的时候也就清晰了。

  孙壮志:对。

  主持人:从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以来,印象很深的是抓作风建设,中央率先垂范,这次在全会中又再次强调自上而下的作用,那其中深意是什么呢?

  孙壮志:我觉得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反四风和教育实践活动能起到这么好的效果,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自上而下做表率,比如教育实践活动都是从中央开始的,第一批是中央单位,省里的单位,第二批再往下面走。包括抓四风也好,包括八项规定刚出台的时候,先给中央政治局做了规定,而且从常委做起,这样的话就对整个工作的推动,包括下级的落实起到特别好的示范作用。因为我们很多措施真正能落到实处,真正能够让普通的干部、群众感到这个措施很有力,很有威慑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上面做给下面看,如果上面决心很大,这个事是一定可以推动下去。如果上面只要求下面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比如这个事只是要求普通干部去做好,要求群众去做好,这个事十有八九是做不成的,因为自己不做这个事很难推动。作风建设也一样,等于是很多很普通的事情,在下面很多习以为常的事,如果从中央来说就很重视,能够从上面一层层地布置下去,一层层地做起来,那我觉得就会切实得到纠正。

  主持人:就是说一定要自上而下、身先士卒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孙壮志:对。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启动两轮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巡视工作取得了切实的效果,一批手握重权、身居要津的官员落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网民普遍认为,中央巡视制度全覆盖形同反腐千里眼。您怎么评价这种说法?

  孙壮志:三次全会对巡视工作写了浓重的一笔,因为过去的中纪委全会的报告当中,当然也包括总书记的讲话当中,对巡视往往是一句话,就是要怎么怎么加强、怎么完善。但是对具体的怎么使这个巡视制度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它到底怎么设计,其实在这次全会之前,比如去年岐山书记给中央巡视组交代任务的时候,很多方面就已经做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提到了一次一授权。过去巡视组是相对固定的,比如我这个组负责哪一片,这个组负责西北、那个组负责东北,这个组负责教科文卫、这个组负责企业,这都是相对固定的,大家都知道哪个组是管我的。这样也容易形成默契和关系,这对巡视组客观评价一个地区的工作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每次组长也是一次一任,每次一任命,比如我作为巡视组组长我不知道会到哪个地区去。另外授权也是,我让他去巡视什么都是每次有一些明确的要求,就是我每次巡视不是泛泛的什么都查。过去的巡视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给了很多任务,既有经济建设的,也有社会建设的,还有干部选拔的,反正这个任务非常多,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所有的领域都要去巡视。最后实际上回来以后就汇报了很多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这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但是对真正的巡视组需要了解的,比如当地干部的一些情况、班子的情况,甚至包括一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其实这方面反而变成了次要的东西了。所以这样的改变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有针对性,事实证明效果也很好。

  主持人:您说的三个不固定具体是指什么?

  孙壮志:对,三个不固定,就是不固定地区和部门,会去哪儿不固定;临时组建,谁去巡视不固定;临时派遣,什么时候来不固定,这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觉得它也是借鉴了中国古代很多好的做法。中国古代的八府巡按,虽然八府巡按官衔不一定很高,但是非常有震慑力,下去以后对地方的振动非常大,地方也非常敬畏,现在实际上效果更好。

  另外让巡视聚焦在干部人事、班子建设、党风廉政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就是让你去查问题,而且对巡视组都有一些责任的要求,如果你查不出来问题是失职,查出问题不报告是渎职,所以一方面巡视组本身的压力比较大,另外一方面下去以后确实能够了解很多情况,这次总结也看出来,一些贪官包括遵义原来的一把手等一些地方的干部的问题就是巡视发现的。另外这次也说到组织干部任命,包括组织人事方面的问题也都查出来了。所以我觉得通过巡视,我觉得会对下面的党风廉政会起到很好的检查督促作用,另外对中央和中央纪委更好地了解地方廉政建设的情况也会确实像你刚才提到的起到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巡视制度通过我们不断地完善,全覆盖后将来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孙老师,在未来的改革中,您认为应该如何体现惩治与预防腐败的要求,要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改革顺利健康地推进呢?

  孙壮志: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一个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是说反腐败要从源头抓起,很多问题我们都说要源头治理,那么源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通过一些顶层的设计和一些改变来防治呢,其实还是改革。怎么通过改革使我们的制度更加完善,使我们的制度更加具有刚性的约束。现在我们当然有很多制度,虽然我们研究反腐败的理论著作很多,但是有效的制度,或者制度的有效供给这方面是不足的。很多制度摆在那里,但是不起什么作用。二次全会中习总书记说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笼子,这个笼子是真正能关住权力的,要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健全体制机制真正监督和制约权力,这是改革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真正达到源头治理和源头防治腐败的作用。反腐败要从哪儿抓起?根儿还是在权力上,如果真正能够通过改革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通过建立非常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很好地制约权力。我觉得这都需要很好的改革,包括三中全会提出的反腐败措施,这更多的是需要机制的改变,现在我们看到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改革,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更深的还是要注重改革整体的系统性、协同性,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改革都应该和预防腐败同步考虑,一起部署,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

  主持人:也就是说通过改革设计科学的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腐败的漏洞,没有这个漏洞钻了,也就没有腐败的滋生和发生了?

  孙壮志:对。

  主持人:在2013年31位中管干部相继被调查,也彰显了党中央惩防腐败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但也让公众看到腐败问题的严峻形势,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老虎”、“苍蝇”被惩处,这是否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否会有这方面的担忧?

  孙壮志:我们党一直以来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党体现在什么方面?怎么使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就是党不回避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管一个干部的级别有多高只要你在腐败上有问题,触犯了党纪国法,我就会采取非常坚决的惩处手段,我觉得这可能就对我们腐败分子有了很好的震慑,包括通过惩治级别比较高的官员,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们党的力度确实前所未有的增强了。

  总书记这次报告中使用了我们社科院自己搞的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证明老百姓是满意的。我们问卷的设计是和中央纪委搞的城防体系建设测评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持,我们的问卷搞的是一个群体卷,这是一个特色,中纪委也通过国家统计局搞这种大问卷,但是我们除了城乡居民入户调查的问卷外我们搞了很有特点的群体卷:一个是干部卷,就是机关干部的公职人员;二是专家学者,叫专业技术人员,当然这里面包括像研究人员、教师,包括医生、护士、新闻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群体;三是企业管理人员,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搞企业经营,他在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深的,我们的问卷专门和国际很有名的通行国际(音)做了一个交流,他们自己也搞调查,他当时很认同的就是觉得这些群体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特别强调专业技术人员对腐败的感知是比较准确的。所以今年我们整个数据上来以后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不同群体对我们现在中央抓腐败的力度和措施的有效性,包括他对惩治腐败的信心大幅度的提升了。过去信心度、满意度可能都在接近60%的程度,这次达到70%、80%。说明如果我们真心、坚决反腐败,老百姓对党更有信心、更满意,而不是相反。

  主持人:这是很高的提升。

  孙壮志:对,所以现在对中央惩治腐败的力度现在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全社会高度的认可。这样的话我觉得也有助于中央通过惩治一些级别很高的官员,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腐败问题。 现在我们正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展示出我们党确实不避讳自己存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腐败问题,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样一种行动,不仅没有损害党的形象,而且恰恰提升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提升了群众、干部对中央一些决策的信心和满意度。我觉得大家对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景,从现在调查来看可能更乐观了。

  主持人:刚刚我提到的所谓的担忧看来是多虑了,更多的是乐观的、看好的。有媒体统计习总书记在三次全会上的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十四个“公”字,那提了这么多的“公”字,您作为与会专家,您当时听到这个表述的时候,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您觉得总书记如此强调“公”字,用了14个之多,他特别针对的是什么?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

  孙壮志: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强调公私分明的。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财富的积累,价值观的变化,现在有些干部,很多方面的界线模糊了。这次我觉得从总书记的报告当中,对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而且我觉得用了很多特别好的词,包括我觉得和“公”有关的词都用到了,像“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一心为公”、“事事处于公心”、“公款姓公”、“公权为民”、“克己奉公”。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中央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一定要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楚,这是衡量你作为一名党员,党性原则到底有多强的非常重要的衡量尺度。

  另外这个问题在一些党员干部的心目中是模糊的,比如说领导干部拖家带口到外面去玩,利用公权、公款买单,因为你有这样的职务,其实你办的是私事,你带着家属去玩到海南、到三亚去旅游,你实际上就模糊了你的公权,利用公权谋取私利,另外安排自己的一些私事去办,而且是相互安排,你安排我的我安排你的,很多干部在这些方面就形成潜规则了,他觉得把公事变成自己的私事,利用公权解决自己的私利不是腐败的。

  主持人:甚至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不经意间的行为。

  孙壮志:对,他觉得这就是我的本事,他觉得是我在这样一个级别的官员上应该享受的。所以这次总书记强调了公和私的概念,让党员干部能够公私分明、公私分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不能以公谋私,这是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底线。这次把这个提得很重,也是我听了报告以后觉得特别亮的一点。所以我觉得也是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看到了党员干部现在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总书记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语重心长地指出了。总书记特别了解少数党员干部身上的毛病是什么,了解基层是什么样的状况,了解群众的心声。都是出于对大量事实和情况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起到的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总书记的讲话是党中央对党员干部敲警钟,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公和私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怎么区分公和私相互的界限。那孙老师,我们今天访谈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有媒体报道,说有公务员考虑辞职,发出了一种“为官不易”的声音,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网民希望中央再接再厉继续加大反腐败和纠正四风的力度。对此您怎么看呢?

  孙壮志:有些人认为,当了公务员以后好像就要被国家养起来,所有的问题国家都会替我解决,即使不认真履职,不认真地为老百姓做事也可以平稳地走完这一生,可以有非常好的福利和待遇,可以享受到老百姓享受不到的很多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封建官本位思想的残余影响。从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来说,从三中全会到这次三次全会都强调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来说,你作为党员干部,作为公职人员,党和国家可能赋予了你一些权力,赋予了你一些做事的相关保障,但同时也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你的权力和你的保障是跟你做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是统一的。如果一个干部只想享受权力和保障,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和压力,不想付出辛勤汗水是不可能的。无论从构建现代治理能力的要求来说,还是从我们党的一贯要求来说都不能允许公务员碌碌无为、慵懒散奢,群众也不会认可。我参加中纪委三次全会体会特别深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权责统一,赋予你权了同时意味着责任。加强作风建设,这是对党员干部的最低要求,不存在公务员“为官不易”的问题。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为我们介绍此次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精神,也解答了很多网友想知道的问题和疑惑,也感谢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次再见。

  延伸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7日 12:06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