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强化“五种意识”密切联系群众

河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李恩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取得重要成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有序展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党群关系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历史雄辩证明,只有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永葆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密切联系群众,需强化“五种意识”。

  强化党性意识,重在心系群众

  站在今天的方位,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响,最撼人心魄的依然是那些诉说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感人事例,最令人缅怀的依然是战争年代革命领袖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枣园时,每逢春节都要请村里人吃饭,农民群众也带着油馍给主席拜年。朱德同志在延安凤凰山麓下,看到红军干部拴的马,随口啃掉一块树皮,亲笔写下“禁止拴马”,以教导战士爱护群众的小树。这些都是革命领袖爱护群众,从内心里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见证。

  革命领袖的爱民事迹,生动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够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革命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描绘这幅画卷的正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群众。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生命力强大的革命政党,靠的就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心相印。“打土豪、分田地”,一个简洁通俗的口号,将马克思主义的深邃思想普及到人民群众中间。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政策、斗争理念无不紧扣在群众的心坎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紧紧抓住了群众的“心”,才彻底地赢得革命胜利,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正是党性光辉的魅力所在。要走好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群众观点,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多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多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多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党性始终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具体实践中。

  强化服务意识,情在贴近群众

  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应有之义。怎样强化服务意识、如何贴近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总书记为了解掌握贫困山区的“真情”,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颠簸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与困难群众同坐炕头,嘘寒问暖,鼓励群众脱贫致富。焦裕禄同志靠着一辆破自行车,走遍了兰考120多个生产大队,在最苦最难的条件下,带头坚持在调查研究、战风沙治盐碱的第一线,带头走在访贫问苦、关心群众的第一线。从总书记到县委书记,群众记住的是一个个贴近人心、温暖人心、为民服务,赢得群众尊重和拥护的好干部。

  贴近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我们离“四风”越远,离群众就越近。所以,党员干部要把为民的宗旨融化在血液中。把愿不愿意为群众服务、能不能为群众服务、会不会为群众服务,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真政绩来考量、考核。党员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民声、纳民言、集民智、聚民意,具体感知群众内心的苦恼,躬身聆听群众的直接诉求,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百姓的脉,与群众打成一片,带着真情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营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强化创新意识,成在依靠群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我们处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全新的发展起点。“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前景可期,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曙光在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各种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具有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摈弃落后观念,增强创新驱动力。

  毛泽东同志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现在不是有许多困难吗?不依靠群众,不发动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克服困难。”“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人工天河”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是因为凝聚起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强化务实意识,功在造福群众

  中央政治局带头改进作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率先垂范,充分体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求真务实精神。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老百姓最重“实打实”,最烦“客里空”。习近平总书记“看真情”、李克强总理“照实说”,引领求真务实风。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努力造福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从出发点上说,就是想问题、作决策、定计划都应认真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落脚点上说,就是要看我们的工作是不是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实现和满足的程度与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环保、物价、扶贫、食品安全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在务实重干、艰苦奋斗中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指数”和“幸福指数”。

  强化廉政意识,贵在敬畏群众

  党员干部不但要敬畏群众,不损害群众利益,而且还要敬畏权力,不丧失清正本色。“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朱镕基同志曾引用这句话告诫全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者廉政,下面的人就不敢做小动作,溜须、拍马、行贿都奈何不了。为官一任,不能靠权势强迫下级和群众信服,而应靠处事的公平公正公开来获得老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人们说,延安的天是晴朗的天,那是因为这片天空下有一批清廉无私的共产党人。这是我们党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更应该清廉为官、亲民从政,时刻告诫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水能载舟亦可覆舟。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想为人之道,要自重自醒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己慎初,每日三省吾身。作决策时,看看是不是谋得科学合理、群众满意,抓落实时,看看是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符合群众利益,办事交往时,看看是不是违反党纪国法、群众纪律,努力做到“向下看”,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声音,敬奉群众如父母。以整风的精神,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增强免疫能力,清除“四风”危害。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8日 14:08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