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找回失落的民心——记贵州省瓮安县转变干部作风重新赢得群众信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月25日晚,贵州省瓮安县人民广场上一片欢腾:人头攒动,歌声嘹亮。原来,这里正在举行“春晖行·中国梦”春节联欢会。这台由县里年轻人自编自演的晚会吸引了上万观众,台下叫好的也大都是年轻人,欢声笑语充满了小城。

  废墟上的沉思

  在瓮安高楼林立的城中心,一片荒草颓垣格外扎眼,这里就是曾经的瓮安县委、县政府。2008年6月28日,围绕着一名女中学生的意外溺亡,各种版本的说法在县城疯传,尽管大多数后来都被证明并非事实,但长期积压在群众心中的不满情绪爆发了:愤怒的人群冲击党政机关,烧毁了县委大楼,县政府、县公安局严重受损,“瓮安事件”也成为当时全国群体事件的样本。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6·28”事件后临危受命的县委书记龙长春对这个共产党员不应忘记的警示体会深刻。

  “瓮安事件”后,瓮安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勿忘教训、民生至上、包容发展”的执政理念,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公安干警也进村入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扎扎实实帮助人民群众排难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5年多来,瓮安累计投入民生经费44.63亿元,重点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群众文化生活、群众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彻底改变民生欠账问题;投入卫生经费5.73亿元,新建了县医院和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全部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有效解决了农村看病难问题;投入5.34多亿元,建设了10822套保障性住房,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群众安全感也从2007年的全省排名第78位,上升到2013年的名列全省第四,全州第一。流动警务站遍布城乡,“天网工程”让整个县城的实况一览无余。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达98.02%,连续3年名列全省第一。

  瓮安,我回来了

  今年32岁的王得利最近正在谋划开一家汽贸店。2012年,他带着积蓄和技术回到了瓮安,在县政府和县团委的帮助下,短短1年时间,他开起了一家食品加工厂、四家“春晖蛋糕”店,在县城里小有名气。而他的店每年都拿出1%的销售收入,捐献给失学儿童和贫困学子。“我们瓮安现在一月一个样子,政府对我们返乡创业服务上门,这么好的家乡我再不回来对得起谁?”

  跟王得利有一样想法的年轻人在瓮安越来越多。在石家庄读书的大旭是一名时尚的90后,明年他就要毕业了,正在联系县里的创业贷款。“我准备引进北京的一家早教机构来瓮安。”“现在回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在发达城市生活过,对孩子的早教一定有很大的需求。”

  据了解,瓮安县目前已安排3000多万元资金支持“万名返乡农民工创业行动”,在县工业园区建起了农民工创业园。2013年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已通过州级评审;新增城镇就业60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永不失落的信任

  入夜,走在霓虹闪烁的兴隆街,夜市、酒吧一家挨着一家,巡逻的年轻特警和街上时尚的同龄人热情地打着招呼,大婶们的广场舞意犹未尽。瓮安变了,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瓮安的变化从何而来?2011年1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来到瓮安。总结瓮安的巨变,他深刻指出,瓮安由乱到治的经验,概而言之,就是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群众工作,扎扎实实帮助群众排难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瓮安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社会治安变好了,民生欠账变少了,经济实力变强了,干部作风变实了,基层基础变牢了,党和政府威信变高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瓮安的经验再次揭示,我们的党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的地位,才能赢得永不失落的信任。(记者 柳路 吕慎)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9日 06:45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