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善用乡情做群众工作

中央党校教授 祝灵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在家门口开展,就离不开乡情的因素。在古代,改变人的链条主要有三个方面:血缘、地缘、亲缘,这是“熟人社会”或农业社会的改变人的链条。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熟人社会”不断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蕴含契约精神的法治与制度逐渐成为改变人的链条。然而,在当今中国,我们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转变,正在由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向城镇人口占大多数转变,于是,改变当今中国人的链条既有传统社会的特征,也有现代社会的特征。即法治、制度、血缘、地缘、亲缘都可以成为改变中国人的链条,但在现实生活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恐怕血缘、地缘、亲缘仍是改变人们的主要链条。

  在革命、建设时期,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极善于使用血缘、地缘、亲缘的链条。1943年2月20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其中谈到了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的问题。他指出:“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正因为我们知晓并掌握了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运动的规律,党的基层组织影响并领导群众运动的工作十分有效。比如,新解放区建立党组织的步骤大致是“本乡、本土的党员返乡——争取本地工人或农民的支持——组织工会或农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党组织建立以后,就要深入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一旦建立党组织,宣传和教育群众、物资调集、土地革命、向军队输送后备力量、合作社运动等,都由党支部来执行。由本乡、本土出生的党员干部来领导本地的群众是我们长期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很保险的办法,因为与本地群众有天然的联系,党员干部更容易与本地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

  在中国城镇化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时,“熟人社会”的规则依然会发挥作用,不管我们在感情上是否接受。因此,也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坚持法治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利用传统的改变人的链条(如血缘、地缘、亲缘)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例如,西部某省某市曾经开展过“干部回家”的活动,针对问题村和焦点村存在的问题,干部每个季度都要花几天时间回到自己出生地去开展两项工作:一是协助当地干部解决问题;二是收集本地群众中间存在的问题并向本级党委提交调研报告。本级党委把收集到的问题向上级党委汇报,由上级党委汇集这些问题并制定出“当前的形势与任务”课题报告手册,发放给全体领导干部,提醒他们在群众工作中需注意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方法与手段。

  干部回到出生地了解情况或让同乡参与解决同乡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实践证明效果十分好。很多善于运用乡情的干部敢于大胆“教育”群众,也容易收集到最真实的社情民意,了解真问题,便于党委科学决策。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2日 10:5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赵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