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深刻认识和解决好 “最后一公里”问题

云南省社科院马列所所长、研究员 黄小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重大部署。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在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刻认识、全面把握密切党群关系与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联系,进一步增强改进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自觉性,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总目标。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初步成效,但离“让人民完全满意”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当下陆续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参与的层级更多、领域更广、对象更复杂,面对群众也更近,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是党开展一切活动、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但作为集中性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束。在第一批活动结束和第二批活动开始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对搞好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说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预期效果,但这种效果需要形成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把活动的成果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一种可以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党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党员干部树立坚实的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展现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具体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包括学习的实践、思考的实践、纠正的实践和落实的实践,整个活动通过“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次检验实践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理论的升华和思想信念的坚定,就是“补精神的钙,不得软骨病”。开展一次教育实践活动,必定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和约束,肯定会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活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党,能够时刻把握工作规律,对开展第二批活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要求,为保证第二批活动的最终成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何认识和看待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从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还普遍存在。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虽然离得不远,但还是有距离。我们绝不能小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他的竞技能力就表现在跑好最后一公里上,跑不好最后一公里,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尽弃。我们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实际上不是太近,而是太远,远到我们看不到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情况,远到感受不到群众日常的疾苦冷暖,远到群众要跑很长的路、流很多的汗来办事、来请求帮助。这个“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距离,表现的是一种隔阂,暴露的是一种感情。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与普通群众保持“零距离”,就是要在群众当中,心贴心、手拉手,不应该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最后一公里”,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深刻反思。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思想灵魂、党风党纪、政风政纪来一次急行军,向着群众的疾苦跑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这“最后一公里”的距离,真正融化在群众当中,真正和群众在一起,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解决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真正和群众心连心、手拉手,一起向前冲。

  如何才能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真正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全力打造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责任明、方向正、作用显,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要体现在各级党组织的责任落实和一把手的作用发挥上。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要坚持问题排查不到位不放过,问题解决不到位不放过,坚持开门搞活动,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以解决“四风”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既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又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贯彻好这个总要求,必须坚持联系实际,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彻底打消怕抓辫子、怕扣帽子、怕丢面子、怕伤和气、怕穿小鞋、怕丢选票的思想顾虑,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去。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首先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一线,了解群众所急所需所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建立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将深入基层一线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到一线去接地气、知民情、找问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下去、带着责任下去,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将基层一线作为改进作风、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宗旨意识融入解决群众利益问题中。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优势是联系群众,这种联系是心灵相通、呼吸与共、肝胆相照的血肉联系。时代进步了,联系群众也应与时俱进,不仅把群众当亲人,而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设身处地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要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云南实际,全面推进云南第一批活动中确定的“十二件实事”和“八项重点工作”,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全面落实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大力推广“插甸经验”、“孟连经验”、“绥江经验”,抓实“三深入”、“四联户”工作,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常务书记,开展“三同”体验民情,找准服务群众的着力点,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围绕“八有”目标分级分类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越做越实。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4日 14:39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