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始终不变地坚守“群众路线”

刘加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祖孙三代3个人,都有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工作的履历。爷爷的时代:干部下乡全部靠步行,到了村上就在老百姓家里吃饭。吃一顿饭,要留下半斤粮票和一毛钱,老百姓推辞不要,就把粮票悄悄塞到炕毡底下。父亲的时代:乡上有一辆皮卡车。乡干部走村入户,只能坐着皮卡车走个十来八里,到了山跟前,车上不去就下来走,碰上谁家的拖拉机、驴车再坐一段,一个月有十六七天都在村上。和老百姓打交道,可不能摆官架子。儿子的时代:村村都通柏油路、公交车,家家户户通水、电、互联网,跟村上的群众打交道,要多用当地的语言,这样老百姓才能听得懂。(据2月24日《宁夏日报》)

  30年,三代人服务同一个基层。30年,什么发生了变化?交通工具,联系方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相信许多人闭眼都能数出许多;什么没变?依笔者来看,保持和群众血肉联系始终没变!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大家知道,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紧紧依靠并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奋斗史。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可以说,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传家宝”“生命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坚守。

  然而,随着当前交通、通信等诸多条件的改善,不少干部与人民群众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党员群众观点淡忘了,群众路线淡化了,党群关系出现了疏远、割裂甚至对立现象。 “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围着酒桌谈”;更有甚者,“下基层”成了“吓基层”“捞基层”“吃基层”“玩基层”。对于这些只“身”入基层而“心”不入的领导干部,群众是反感的。

  其实,百姓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不仅看干部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干部做了什么。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群众路线都应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坚守。

  始终不变地坚守“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觉行为,始终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想问题、作决策要考虑是否符合群众意愿和利益,而不是为了装门面、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联系群众,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到”,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才能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始终不变地坚守“群众路线”,还需与时俱进,采取新的方式方法,不能按老思想、老套路。在观念上,要变将群众当旁人为将群众当亲人,变管理群众为服务群众;在行动上,要变“坐”风为“做”风,变“灌输”为“沟通”,才能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始终不变地坚守群众路线,没有一劳永逸的技巧可用。要保证这条“生命线”不走样、不走调,关键是要让党员干部将群众路线固于心、化于行,才能始终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7日 17:39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