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一次有益尝试——《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研讨会发言摘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月二十七日,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聂辰席

  “家风”是个人品德的集合体,是家庭美德的标志物,是职业道德的支撑点,是社会公德的有机体。《家风是什么》有新意、有特色,接地气、抓人心,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传播正能量探索了新途径,给广电节目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为王”,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家风是什么》节目抓住了“家风”这一集中体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元素,以家庭传承为纽带,让受访者讲述家风的教育影响、自己的思考体会、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串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激发出生生不息、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增进了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意识凝聚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建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节目创新富矿,生产传播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好节目,用优秀传统文化凝魂聚气。《家风是什么》体现了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中国梦基本内涵和“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广播电视节目要突出展示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历程,展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想信念的过程,增进广大群众的理解和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广播电视节目“受众为本”,必须深化内涵融合表达,让人们在感知领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播电视节目只有抓住受众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善于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平等交流,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才能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家风是什么》节目既有身边人、身边事,又有知名人物、典型代表,让百姓真心讲述自己的故事,真情道出自己的心声,使百姓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一问一答,触及心灵深处,润物细无声,引发深刻思考,纷纷见贤思齐。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顺应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原创文化节目。

  广播电视节目“服务为要”,必须为传承弘扬先进文化创造更好条件,推动优秀节目不断涌现。近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广电部门大力开展“走转改”活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原创节目的政策措施,为优秀节目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环境,推动涌现出一大批饱含实践热度、生活温度和情感深度的好节目。《家风是什么》节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节目延续了近年来“走转改”常用的“海采”手法,以平凡生活为素材、以交流互动为平台,抒发百姓情怀,很好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应把鼓励扶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节目作为重要职责。一是深化“走转改”。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加强规范管理。

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陈晋

  “家风”系列采访报道活动,让人眼前一亮。这不是一件小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大事,是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是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道德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家风虽然不能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但它对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却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很朴实,都是崇德明理的、向善向上的、讲求礼义的。节目讲的正是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家风,可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家风的形成,建立在家训、家规和家教基础之上。有的有明文规定,有的没有,但总会从父母长辈那里传承下来一些为人处世的品德要求。这些要求,沉淀了优秀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气象的生动写照。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的实践养成,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一是因为它接地气,是亿万家庭的内在需求。二是它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一种具有文化约束力的精神尺度。第三,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概括,更是一种道德实践。家风的特点,在实行。

主流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中央电视台台长 胡占凡

  《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是央视今年春节期间创新推出的一档宣传核心价值观、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节目,也是央视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的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家风报道的成功运作和良好效果,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央视作为国家主流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理直气壮地宣传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宣传毫无疑义地应当在媒体宣传中占据突出位置。基于这样的考虑,央视主动设置议题,策划推出了该系列报道,力图旗帜鲜明而又入脑入心地宣传核心价值观。中央领导称赞家风报道“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报道播出后,说家风、话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热门话题,广大网民热衷“晒家风”,全国媒体纷纷关注和评论家风,学术界出现一批专门阐述家风的理论文章,我们认为,这是全社会对央视宣传的最高肯定。

  第二,宣传核心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要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

  首先是选题上的创新。我们认为,把家风作为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老百姓用朴实的语言诠释家风,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散发出清新自然的文风。二是报道形式的创新。在海采中,我们采取讲家风背后的故事、进而聚焦文化历史传承的采访模式。在手法上,要求把记者框进镜头里,让镜头动起来,跟着采访对象走,镜头尽量不要断,要有现场对话。采访对象上,把冯骥才、王蒙、梅葆玖、钟南山等一批知名学者、社会贤达纳入海采范围。最终,我们把老百姓的俗语方言大白话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来,构成了“中国家风”的原生态底色,让人爱听爱看。三是报道载体的创新。我们注重立体联动、多形态呈现,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连续挂标播出八集,并配发编后、评论,同时在《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时段加长播出,在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与网友互动,及时更新网友反馈。

  第三,新闻节目一定要“接地气”,从人民群众中捕捉时代主题,体现人文情怀。

  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节目不仅要紧扣亿万中国人内心的现实关切,而且要把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和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起来。而选择在中国人对“家”的情感浓度最高的春节期间,向亿万中国人和海外同胞发问“家风是什么”,可谓时机切合,恰到好处。正因如此,在海采过程中,无论是平常百姓,还是名门之后,不管是国内观众,还是海外同胞,面对这个既让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话题,侃侃而谈,有感而发,甚至潸然泪下。在百姓海量的回答中,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良品质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那些我们今天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得到了最生动、最直观、最真实的呈现。

  第四,新闻节目要从传播的社会价值中体现媒体的责任感。

  在整个报道中,央视共派出国内外95路记者,搜集了4000多人的家风回答,仅视频素材就长达175个小时,而最终只有近百人的精彩回答呈现在屏幕上,也就是说最终只有1%的内容播出。这种采播方式为我们今后做好“中国梦”的宣传报道奠定了扎实的舆论基础,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报道途径。

接通两条线 打通两个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杨华

  《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转改”报道需要接通两条线,打通两个场。

  接通两条线,就是要接通“天线”与“地线”。“天线”就是中央关心什么,决策层的注意力在哪里。春节前,我在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集体讲话时,注意到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家风,把家风和社会风气、党风、政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线”就是民众的感受是什么,社会人心的痛点、共鸣点在哪里。当下很多国人痛感道德失范,各式各样的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价值观问题,家风说到底是一个家庭里的主流价值观。往宏大了说,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沉淀,往具体了说,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头。因此,重提家风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打通两个场,涉及主流媒体如何同时面对传统舆论场和自媒体舆论场。近两年的节假日里,央视“走转改”报道经常采用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来主动设置话题。《你幸福吗?》《父亲母亲最在乎什么?》《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等报道的历练,让我们认识到,媒体竞争在内容,“拼”的是现场和立场。主流媒体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就要勇于深入到自媒体舆论场,并且不怕发生碰撞。我们还要认识到,这种碰撞不能以撞击猛烈而图一时痛快,更不能丢掉主流媒体的担当去迎合、讨好而图一时掌声,而应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目标,做出最佳的传播处置。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在进入公共舆论场时,要捕捉到准确时机,设置好接地气、触碰人心的话题,才能做到手术刀般地精准切入。

  这个节目的创作带给我们三点体会:一是提问要“上口、走心”。确立了“家风是什么”为主提问后,我们进一步推敲、细化了追问,如您家有什么样的家规,您父母对您说过的哪些话,哪些事情对您的为人处世很有影响,等等。

  二是采访要真实可信。我们制作了《海采手册》,对记者、摄像提出一系列刚性要求,如采访必须是随机的,杜绝摆拍。回答必须是即兴的,报道没有标准答案。摄像要捕捉采访对象的“不设防”的回答。

  三是操作要肯下“笨功夫”。央视春节问家风,整个报道动用了国内国外95路记者,足迹遍布国内所有省份,覆盖到港澳台和海外,在几千个样本基础上筛选,有效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中央电视台地方部记者、海采参与者 张颖

  我一直觉得“海采”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我们有一个《海采手册》,细到每一个问题该怎么问——只需照着问,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吗?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上街做了第一天的“海采”。有一个人,我觉得他说得挺好:“我们家的家风就是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终身恩。”这段话直接被后期编辑老师“撅”回来了。他们说:“如果想让他们讲大道理,找个会背《弟子规》的就够了!”

  这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还没想明白,采访大V的任务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微博上的大V,但当站长让我想一想要采访什么样的大V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采访大学教授。可后来,我看到采访名单是:梅葆玖、柳传志、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和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这些名字,打死我也想不到。

  站长又问我一个问题,她说,你觉得在“家风”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当时想的是,“家”更重要还是“风”更重要?但她给我的答案是,传承。什么样的爷爷有什么样的爸爸,然后有什么样的儿子。这种东西在家里是规矩,在社会上可能就是待人接物,是道德准则,再往大了说,或许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和时代精神。

  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选择梅葆玖,因为有梅兰芳;为什么选择贺晓明和任远征,因为有贺龙和任弼时。这是一种传承。这时开始,我才慢慢知道了我该采访什么。

  采访了一些大V后,我发现最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大家庭,其家风竟是那么简单和朴素。柳传志说,他对公司和家人的要求,就是不许迟到。王蒙说:“做人不能忒牛了,忒牛了就得找倒霉。”这时候我才从内心感受到,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家风”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了声“久违了”,他们真的是有话想说。节目播出以后,贺晓明给我们发来好多短信,她说感谢央视做了这样一个选题,短信里最后一句话是:“看来说真话,老百姓喜欢。”

媒体合作大有可为
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近年来,央视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主题为“家风是什么”,春节期间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热议和思考,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同行学习。

  首先是选题立意高远、务实。相比以往“海采”的“幸福”“爱国”“最在乎什么”,这次“家风是什么”最贴地气,人人有话讲,同时上接祖先,下联后代。

  其次是采访作风扎实、艰苦。从各期节目看,央视记者不找“托”,不跳跃,采访的地点、人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我们光明日报派出记者对央视进行采访,了解到节目最终采用的素材只占所有采访素材的1%,可见淘汰率有多高,也可以看出报道团队下的功夫有多深。

  第三是策划编排细致、严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担负着“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增强正面宣传的感召力、感染力。这就要求,除好的立意外,还要特别重视报道质量。央视关于家风的报道,不仅紧扣亿万中国人内心的现实关切,还把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人的传统价值追求结合起来,通过观众的积极参与和切身感受,传递了丰富、朴实、能够落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执行力也很重要。有了好的设想、好的计划,怎么执行?在“海采”的基础上,为避免采访对象回答雷同,感觉无话可说,报道团队细化了采访提问。一开始直接问: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后来改为先从别的地方入手,问你们家最提倡的是什么,你们家最想避免的是什么。这就让受访者马上能理解,能侃侃而谈。胡占凡台长和孙玉胜副台长在审看“海采”片子的时候,提出五点硬要求。有没有这样的要求很不一样,有硬要求才能保证高质量。此外,家风的节目安排在《新闻联播》《共同关注》等黄金栏目播出,并在央视官方微博上与观众互动,很好地增强了报道效果。现在年轻人大多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光在电视和报纸上报道还不够,还要通过自媒体、移动终端延伸到年轻受众那里去。

  《家风是什么》的报道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重视,大家一致认为央视关于“家风”问题的采访很有意义,社会反响大,效果好,是传播积极价值的好题目,可以总结深化。我们光明日报很适合做这种深化的工作,比如开展征文活动,谈家风说感悟,短文短语传播正能量。中央电视台和我们光明日报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开展“家风家教大家谈”征文活动。家风是客观存在,家教是主观过程,我们报纸可以发挥语言文字的优势,把家风问题向家教包括家训、家书延伸。征文2月17日开始,截至26日,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电邮投稿、邮局投稿超过2000篇。

  近一时期,主流媒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愈益具体生动、愈益接地气。我们要向央视的采访立意、采访作风、采访执行力学习。平面媒体不“平面”,完全可以立体深入地做好先进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建设。在这方面,媒体合作大有可为。

找到中国人的最大共识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核心的一个内容,因为中华文化就是通过血缘关系、通过世代传承,把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待人接物做事的方法传下来的。“家风”这个节目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核心。

  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到了春节贴春联,很多都是这两句,这两句就是多数人的“家风”。把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价值观的培养都放在家庭里边,同时跟社会一起合作,创造出一个好的人格,好的精神价值观。

  与此同时,这个节目又抓住了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急剧变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家普遍感到一种困惑,就是我们的传统价值,我们做人、待人接物的道理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断层。在春节时做这个题目,准确把握住了中国人的关怀、关切。“诗礼传家”的传统通过这个节目有了非常具体的展现。

  还有一点,“家风”这个话题找到了中国人的最大共识、最大公约数,让大家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它的切入点是每个家庭、每个人,从小的议题出发,非常具体,讲到婚恋怎么办,对老婆怎么办、对孩子怎么办,从父母那儿得到的规矩是什么……通过看似琐碎的细节反映同一个主题,就是一个民族的认同靠的是千千万万家庭价值观的凝聚和认同。

  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谦和有礼待人,这些价值观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个议题是从一个个体怎么做一个好人、一个家庭怎么成为一个好家庭出发,给大家真正的价值引导。我看到《新闻联播》里接受采访的黄国伦在微博里讲的一句话,“给父亲一个尊荣”,让人感动。中华民族的这种凝聚力、认同感,通过这个节目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8日 06:0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