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齐家与治国——朱德之孙朱和平谈“家风”与“党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雨天,一位老人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蹒跚地从公交车上走下。已在车站等候多时的儿子赶紧上前为他撑伞。

  儿子右手举着伞,左手搀扶着父亲,没有太多的言语,默契在二人之间无声地流淌。从万寿路公交车站走到住处,父子二人竟然用了近半小时。

  宛若朱自清《背影》里的这一幕,在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朱德之孙朱和平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四十年多过去,聊起与父亲的这段往事,朱和平顿了顿,若有所思地望向玻璃窗。

  朱德的儿子朱琦,也就是朱和平的父亲,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随即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在1943年突破敌人封锁线时腿部负伤,落下“三级残废”的遗憾,终身行动不便。

  开国元勋朱德一生勤俭节约,家风严格,从不允许公车私用。这一条规矩在朱家严格履行。

  朱和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当年每当秘书或工作人员提出开车去车站接朱琦,朱琦总是断然拒绝:“万万使不得。父亲知道后会非常生气。”说起朱琦这句话,朱和平语气惟妙惟肖,一切历历如昨。

  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就在江西对起义军余部进行了三次整顿,即著名的“赣南三整”。朱和平说,这次整顿除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外,还进一步规范了红军的纪律,“只有理想和信念是不够的,纪律也非常重要。”

  1949年11月,朱德兼任新中国首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他和全国各级纪委共同努力,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纪律,保持了优良作风。

  朱德说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朱和平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朱家有一个账本,里面详细记载了每月的开支,例如朱德每次外出视察的食宿费,还有日常生活的花费,详细到每一次理发、修皮鞋等的费用。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流过,中国共产党也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朱和平说:“近年来,党的工作作风也取得了新进步。”

  中共十八大之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中共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等先后颁布。节假日禁止公款送礼、提倡节俭办晚会、严管公款消费、狠刹会议费支出、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细化的举措让公职人员明确了行为的“红线”。

  朱和平说:“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领导干部不可能再像50年代初期那样过完全清贫的生活,但他们也要规范自己的生活作风。十八大以后,政府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的新规定。实践证明,这些规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进一步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对政府更有信心。”

  仔细阅读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朱和平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体现了人民政府中人民二字的分量。”

  采访完毕,朱和平起身和记者握手,他精神抖擞,做事雷厉风行。道别之际,他再次补充道:“人民政府中人民的性质一直以来都没有改变。”他说,如果朱德元帅还在世,看到政府改革的决心和用心,也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1日 10:5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