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走出民心 走出好作风——四川百万党员干部用心“走基层”观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帮助我们家协调了3万多元支付了盖房子的欠款,拉我们到市里最好的医院进行了免费体检,还到学校给我儿子办理了学杂费减免……”3月1日,说起最近生活中发生的新变化,家在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的特困户刘荣康由衷满意。

  2013年11月,四川在全省集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受益于“走基层”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党员干部手把手帮扶下,正和刘荣康一样,过上更有奔头的生活。

  全员覆盖下的“走基层”

  领导带头,100多万党员干部大走访

  走进石垭子村,一条7公里多长、6米多宽的水泥路环村而绕,村里到处是正在火热施工的崭新民居。“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7900多元呢!比2012年高了一千多元。”拿着刚统计出来的数字,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支部书记田明阔格外激动。

  谁也想不到,就在半年多前,石垭子村还是德阳市中江县有名的落后村。大多数道路均为土坯路,遇到雨天,道路泥泞。

  半年时间,为何发生这么大变化?田明阔一语道出原因:得益于省委书记王东明的“走基层”。去年王东明把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作为他定点联系指导市州和基层工作以及“走基层”活动的联系点,先后多次到村调研、指导,与干部一到共商发展新路径。针对出行等难题,王东明和当地干部一起开出药方,推动基础、产业、新村、生态、能力帮扶到村。

  四川为何开展走基层?四川省委副书记柯尊平说,四川接连遭受芦山强烈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害,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坚持“五个带头”“五个结合”,有针对性解决一批突出问题,风清气正环境进一步形成。但是“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要反弹。如何立足四川实际,把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干事创业热情引导到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来,急需要有效载体。

  为促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真抓快改、落实见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先学先改、边查边改,四川决定从去年11月开始,在全省集中开展“走基层”活动,要求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走进农村、企业、社区,与基层群众结成联系帮扶对子,实打实解民难。

  数据显示,在省领导带头下,目前四川100多万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走基层310万多人次,和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55万对,解决民生难题21.16万件,初步构建了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格局。

  走基层走出好作风

  力戒走过场 “走基层”坚持问题导向

  过去一窝蜂式下基层,一些地方和干部往往满足坐在车上转,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群众对此很反感,影响了党员干部形象。

  在“走基层”活动中,四川省委专门就“如何走”作出规定,要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定人、定责、定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力戒空对空、走过场。各级党组织纷纷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构建“走基层”全覆盖格局。

  ——农村实行“建台账”走基层。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全省共建立台账12万本,登记各类问题60万个,解决近50万个。

  ——城市社区实行“双报到”走基层。组织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到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全省有9000多个机关党组织、17万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

  ——藏区灾区实行“结对认亲”走基层。组织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党员干部深入760个地震和洪涝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按照“领导结对、县乡包寺、部门结对”加强藏传佛教寺庙群众工作,安排省级部门和16个内地市1377名干部对口支援藏区32个困难县,组织藏区6万多名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认亲,推进“走基层”活动在藏区灾区全覆盖。

  以“走基层”活动和群众工作全覆盖为契机,各地各单位以“集中走访基层听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促民和、多办实事好事解民难、建强基层组织聚民心”为主要任务,纷纷开展大走访活动,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一批居住、就业、教育、卫生等难题得到解决,群众笑脸越来越多。

  据统计,活动以来,四川省党员干部走访群众421万户、1181万人,召开座谈会16.47万场,收集意见建议43.27万余条;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信访包案6847件,党员干部下访接访43万余人次,处置信访积案3.84万件,初信初访2.9万件;指导11万个村(社区)基层组织顺利换届,帮助换届后的新班子制定发展规划等。

  走基层赢得了民心

  “泥腿子”干部拉近和群众距离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川在“走基层”活动中,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沾地气,深入一线解民困,推动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的同时,也使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对党员干部的认同度更加提高。

  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地处偏僻、以山地为主,由于土质不好,种出来的玉米、水稻只够自给自足。省委组织部联系这里后,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朱场村了解情况,一对一指导农户发展致富。

  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基础上,发现村子适合发展核桃产业,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和村干部群众一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还组织78名村民代表参加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班,并提供1万株核桃苗分发给村民种植。“3年挂果,8年进入丰产期,预计一棵树能结50斤干果,比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好得多。如果产业发展起来,还可以带动周边的村一起致富。”朱场村党支部书记高永松说。

  听民声、问民意、解民急,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围绕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基层组织等方面,确立了18项帮扶项目,包括投入资金人力改造村民饮水池、疏通整治河道等,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困难集中的地方去,四川各级党员干部在“走基层”活动中,面对面听取民意,实打实解决民困,干群距离不断拉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最近,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测评显示,省级部门政风和行风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83.98%、81.37%。

  推动党员干部下深水解决问题,不能靠一阵风式的运动。为推进“走基层”活动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四川还规定把“走基层”活动纳入对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用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党员干部脚踏实地‘走基层’,从而使‘走基层’活动为组织‘要我走’变为‘我要走’,也使‘泥腿子’干部不吃亏。”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介绍,“走基层”活动的核心任务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4日 10:5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