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走群众路线靠脚板 还是靠脸面?”

——从4张照片中品味焦裕禄的“镜头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刘俊生(左一)讲述自己为焦书记拍摄4张照片的故事。

  英魂归去来兮。

  记者在兰考采访,漫步街头巷尾、乡间村落,焦裕禄书记的照片随处可见。但无须细心打量就会发现,他的影像散布如此之广,照片种类却仅有屈指可数的4张。

  一位在兰考工作了470天的县委书记,怎么可能仅留下4张照片?还竟然在同一天拍摄?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去寻访照片的拍摄者——原县委通讯干事、而今已经81岁高龄的刘俊生老人。

  随行的县人武部政委刘运良介绍:“要不是刘老‘偷拍’,恐怕后人就见不到焦书记当年在兰考的风采了!”

  得知来意后,刘俊生把记者领进他的摄影工作室,小心翼翼地把4张放大的照片摆好。老人娓娓道来,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1963年9月初的一天——

  那天,刘俊生背上县里唯一的“罗莱福莱”牌相机随焦书记到老韩陵村调研,行至村北头的红薯地旁,见几十名群众正在翻秧除草,焦书记立即跳下自行车,挽起袖口,拿起锄头,和群众一起劳动起来。刘俊生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寻思着拍张照片,但又怕焦书记阻拦,就站在远处,悄悄把脸扭向一旁,斜拿着相机,偷偷按下快门。

  “给县委书记照张相还用得着偷偷摸摸?”记者很纳闷。

  “焦书记一上任就给我立下铁规矩,‘把镜头对准群众,不要给我照’!”刘俊生说:“焦书记来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里,我给群众照了3000多张照片,而给他只照了4张。”

  几年前,一位中央领导在参观焦裕禄纪念园时,称赞这两张劳动的照片拍得格外好,把焦书记的神采抓拍得很到位,并问他为什么拍得这么好?“领导干部只有和群众在一起的时候,形象才最美、神采才最好!”刘俊生如此回答。

  记者眼前的另外两张焦书记与泡桐的“合影照”也是别具韵味,广为人晓,但照片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那天,焦书记又从老韩陵村来到朱庄村的泡桐试验田。当看到春天时带领群众种下的泡桐树上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焦书记丢下自行车钻进泡桐林,叉着腰,斜着脸,兴奋地抚摸着那些生机盎然的泡桐树。这一瞬间,满脸喜气的焦书记形象被刘俊生的镜头偷偷定格。

  只有那张焦书记扶着泡桐树的照片,是他自愿拍摄的。当时天快黑了,在刘俊生和群众的再三劝说下,焦书记只好说:“我爱泡桐,就在泡桐跟前给我照个相吧!”他穿上披着的衣服,双眼深情地望着泡桐林,刘俊生赶忙摁下了快门。

  让刘俊生愧疚至今的是,焦书记逝世后开追悼会要悬挂遗像,县领导让他找照片时,他才惊讶地发现,400多天时间竟没有为焦书记拍过一张正正规规的照片,无奈,追悼会那天悬挂的还是焦书记二十几岁时拍摄的老照片。

  “焦书记为啥不爱照相?” 刘俊生提高嗓门说:“因为他知道老百姓要看他干得怎么样,而不是长得什么样,在他心里,脚板远比脸面更重要!”

  “走群众路线靠脚板,还是靠脸面?”县人武部部长胡鹏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个别领导干部‘镜头感’强了,下基层时总不忘让人带上‘长枪短炮’,他们心里不是想着老百姓,而是琢磨着怎样‘上镜’,‘个人形象’光彩了,但在群众心里却暗淡了!”

  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为何冲刷不掉焦书记镌刻在人们脑海里的音容笑貌?因为焦裕禄留给我们的这几幅图像,不仅仅被挂在墙上,更深深烙印在老百姓心坎上!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2日 06:56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