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不把“世界第一”当奋斗目标

薛福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索契冬奥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看望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只要我们立下雄心壮志,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实现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关于体育工作的这番讲话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即大国不等于强国,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崛起为世界大国,更是要建成世界强国。习近平主席在其他场合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过这一理念。

  仍以体育为例。如果我们在重大国际赛事,如夏季奥运会上成为金牌数第一的国家,但是我们在篮足排三大球的比赛中拿不到冠军,甚至进不了前八名,在最体现实力的男女数十项田径比赛中拿不到相当数量的金牌,那我们仍算不上是体育第一强国。同样,如果我国的GDP冲上了世界第一,但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房地产和粗放型农业的产值,而在科技创新上、国际品牌上、环境保护上乏善可陈,在人均收入上、生活质量上仍居于大多数国家之后,我们何以自称世界最强经济体?更遑论世界最强国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理念,它不仅要求我们在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克服“唯GDP论”,也同样要求我们在国际竞争中避免过分热衷于冲击“GDP世界第一”的误区,牢牢把握发愤图“强”的目标。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的议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反映世人对30余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反映某些国家面对中国崛起产生了战略焦虑,从而夸大渲染这一前景,变相散布“中国威胁论”,并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实力的国际义务。我们必须在这种“捧”和“杀”的舆论氛围中保持清醒头脑,谨防在别人的忽悠中飘飘然而急躁冒进,以牺牲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代价去争抢这顶“GDP世界第一”的桂冠。以中国的人口和幅员,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我国的GDP在将来某个时候达到世界第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完全不必按别人吹奏的节拍起舞,乱了自己的方寸。

  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就要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低效益甚至纯粹是浪费的产能,并在此过程中消弭金融风险,缩小贫富差距,增加科研、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的投入,促进社会和谐。这些都可能导致增速放缓,GDP下降。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如一个胖人的减肥,虽然体重轻了,但血脂、血压和血糖指标都调理正常了,人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更强。这样的“瘦身”绝对优于受“三高”困扰的虚胖。

  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向全党全国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即“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现在,距邓小平提出这一战略思想已经20余年,而我们面前的地平线上又出现了“GDP世界第一”的光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在这个事关战略取向的重大问题上,显然存在着认识分歧。我的看法是,与20年前的情况相比,当下的中国更加有“光”可韬,有“晦”要养。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有针对性了。

  有人或许要问:国家不比个人,中国已经是GDP世界第二的大国,怎样“守拙”,如何“韬光”?其实,“韬光养晦”并不是故作姿态,放低身段,而是要提高历史站位,扩大战略视野,科学客观地看待“GDP世界第二”这样的现象,既看到它的成就,也看到它的问题。只要想想我们需要出口8亿件衬衫或一亿双鞋才能换回一架客机,想想中国还有1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想想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实现统一,想想我们还有陆地和海洋领土被人侵占,没有收回,我们就会清醒,知道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妄自尊大的本钱,就不会热衷于追求“GDP世界第一”的虚名。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心态,我们就能克服浮躁,沉下心来,做到“善于守拙、决不当头”,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建成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和国家治理体系五个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31日 01:16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