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赵周贤 刘光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围绕科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是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面临着一个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都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抓住了这个第一要务和中心。这些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从根本上说,都以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基本前提。没有发展这个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难以前进一步。

  科学发展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时代问题而产生的。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仅仅追求发展“量”的累积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科学发展以实现“质”的突破。发展是硬道理,但没有科学发展,这个道理就可能“硬”不起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可能真正实现。

  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已成为现阶段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

  从好中求快到稳中求进,是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个“根本”、一个“关键”,抓住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要害。在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发展挑战,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是,发展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盲目求高求快,速度的弦绷得过紧,就难以给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时间和空间,这就如同汽车在爬坡过坎时必须适当换挡减速一样。今后一个时期,只要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这个速度仍然是比较高的,既可通过发展逐步解决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又可以继续发挥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积极作用。

  坚持稳中求进,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稳,就是经济运行要总体平稳,物价总水平要稳,农业基础要稳,就业形势要稳,还要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进,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有新进展,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改革开放上有新举措,在改善民生上有新成效。稳和进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稳不是静止,实质上包含着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变化,稳中有进;进不是冒进,而是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迈进,进中有稳。稳是进的前提、基础、环境、保障,进是稳的目的和动态支撑。我们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承载条件和内在潜力,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并保持适当的发展节奏,努力实现稳和进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创新的重大意义,他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科学发展指出了根本路径。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放眼全球,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不断蓄积,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够在发展中抢先一步,在国与国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创新是打破发展障碍,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最有力的武器。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迫切需要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开辟新空间。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科技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至80%之间,而我国仅为31.6%,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还蕴藏着巨大潜力。我们要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这是突破发展瓶颈最根本、最得力的举措。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些重要论断,将发展社会生产力、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明确了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不断夯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习近平同志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强调“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通过各方面建设的协同推进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思想,内在地包含着以公平正义来创造和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观点。他强调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追求的是从个体到全体的每个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与马克思“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有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自由发展机会,有愈益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有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最终会变为美好现实。

  五、建立新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张蓝图抓到底。这些重要讲话,为我们打破旧的发展观念,建立完善科学发展的配套考核制度提供了明确指导。

  把“政绩冲动”、“GDP崇拜”关进制度笼子,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矫正政绩考核偏差的鲜明工作导向。政绩考核是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指挥棒”和评价工作成效的“度量衡”。如果政绩考核制度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过度重视GDP的增长率,就难免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和市场的手错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新官不理旧账”等突出问题。只有树立政绩考核的科学发展导向,才能把各级领导干部从为GDP及增长率排位纠结中解放出来,从创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中解放出来,从过度干预经济中解放出来,轻装上阵,积极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真正创造出科学发展的实绩。

  科学发展导向能否真正确立,取决于党中央关于政绩考核的制度创新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关键在落实”。只有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对于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前任基础与现任业绩、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发展成果与发展成本、显绩与潜绩等,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才能确保制度落实。只要各级党委以敢碰硬、动真格的决心和行动,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政绩考核的相关规定,就一定能以科学的政绩考核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1日 09:45 来源:求是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