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福建福鼎党员干部“赶考”田间地头 贫困村变美丽乡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福建福鼎市党员干部“赶考”到田间地头 昔日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

  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福建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畲族村民李郑明如数家珍。和其他22户居民一样,自打从世代蜗居的深山中搬迁至此,他感觉生活一下子多了股新鲜味道。

  清明过后,记者走入赤溪村,映入眼帘的是幢幢簇新的民房和畦畦叶芽娇嫩的白茶,到处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喜悦。

  李郑明说,他原来住的下山溪畲族自然村“挂”在1000多米海拔的太姥山上,“种粮没田,买盐没钱”是当时的真实境况。“全村没有一丘水田,除了红薯,什么都不长。我们8个兄弟姐们,几条棉裤是谁出门谁穿。地瓜饭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自家吃野菜。”当年的情景,他至今历历在目。

  “那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贫穷,村里居然没有一盏灯。买了也没用,根本没电。”当时的下山溪村民小组组长李先如说。

  据李先如介绍,后来地市两级政府了解到下山溪村民生存条件的恶劣,遂施行“输血式”帮扶。

  他回忆,当时政府无偿提供杉树苗和羊崽,希望能给村民找到致富路。但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杉树苗栽下去,一株成材的也没有;山上茅草太硬,山羊根本养不活……村民刚被鼓起来的激情,很快就消退了。10年过去了,一直到1994年底,下山溪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1995年,福鼎市决定实施全村搬迁的“造福工程”,下山溪22户88位畲族群众告别了山旮旯里的茅草房,搬到建制村所在地赤溪村。

  家是搬出去了,但致富的路子依然漫长。几年前,福鼎市开展干部“四下基层”活动,10多名市乡干部组成工作队蹲点赤溪村,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村里很快便开始推广白茶种植,发展生态旅游和渔业养殖等产业。

  原下山溪村民吴伏淡前几年通过支农信用贷款,利用自家的3亩农田改建成溪鱼养殖场,目前已发展养殖面积近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如今路通了,村里的农家乐也火了,溪鱼卖得更好了,还有浙江的客商上门来收购。”

  赤溪村村支书杜家住说,当年下山溪搬来的22户88人的人均收入还不到200元,去年他们的人均收入已达到9000多元。“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致了富,也脱了愚,民风又淳朴起来。以前好吃懒做、赌博成风的现象再也不见了。”

  “党员干部到田间地头赶考,实现了对贫困村由‘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帮扶。”福鼎市纪委书记曹清福说,该市近几年通过干部“四下基层”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无线联络为现场办公,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发展。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比增13.2%,增幅居宁德市首位。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我们希望通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的形式,筑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福鼎市委书记陈其春说。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11:1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