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群众路线本质是认识论问题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于洪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群众”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极高的政治词汇。人们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熟门熟路地使用着它,习以为常,不太去细心捉摸它的具体内涵。不过,总有人提出质疑,不是说“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吗?我怎么没有得到;不是要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吗?怎么没有人来关爱我。谁是群众,群众在哪?这并非是一个不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因此,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需要从认识方法上来一次彻底的清理。

  邓小平曾提出: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么,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认识方法问题。有的人只把群众路线的贯彻当作一个工作方法,虽然也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群众路线的本质,自认为水平高、能力强,不接触群众,凡事不同群众商量,结果仍然把工作搞糟了。群众路线有着深刻的认识论基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唯物史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只有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才能确立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才能确立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才能确立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

  多视角思考党群关系,有利于深化认识。以政党为视角,由上而下来看政党与群众关系,突出强调的是主动性,要关注百姓,体现出广泛性和民主性;以群众为视角,由下而上来看群众与政党关系,反映出一定的被动性,群众期待党的关心和爱护,体现层层向上集中的特点。在处理党群关系时,要把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视角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在论述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时,提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集团来主持的。从历史上看,群众对领袖的爱戴不是凭空而来,是群众及每位党员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及领袖的关怀,真心诚意地跟党走。由群众→阶级→政党→领袖这个由下而上的向度,要求层层集中,而由领袖→政党→阶级→群众这个由上而下的向度要求步步民主,这也是认识方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因此,作为执政党,要基于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及治国抚民的经验,能动地提出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指导思想,并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群众改造社会,有效实现各项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在党的思想教育、文化熏陶和政策引导下,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并日益增强民主政治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与革命时期不同,今天在党群关系背后,同时包含公共权力(党政机构)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因而也要正确处理好公共权力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要围绕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构筑一个能够互动起来的党群关系模式。第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协商民主机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情民意。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增强党群之间的互动。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要使群众获得看得见的利益,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各自的利益,是非常自然的,也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第三,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群众路线的贯彻如果仅局限于党员干部的一种工作作风,缺乏制度性和程序性的保障措施,实施效果很有可能大打折扣。因为,群众路线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如何,并不取决于群众,而取决于领导。因此,要以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7日 11:11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王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