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浙江建德干部联村访户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浙江省建德市石泉村7个自然村的382户村民,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得叶丽晨。虽然到这个村担任联村指导员才短短3个月,但即便是需要步行40分钟的泥巴路才能到达的农户家中,她都走了个遍。谁家经济困难、谁家孤独无伴,登记本上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反映问题和处理结果都记得清清楚楚。

  叶丽晨只是建德市近2000名驻村干部中的一员。自2011年12月起,建德市将乡镇干部与具体的行政村结对,并要求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恤民意,“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脚步量民情,真心恤民意

  石泉村的里新源自然村多年没有直通行政村的公路,村民出门得走20多分钟的田埂路。在几任联村干部的不断努力下,这条呼吁多年得不到解决的道路终于得以动工。正在参与修路的石泉村村民王郭然说:“要致富,先修路。以前里新源村的人走出来不方便,我们进去也不方便,更别说通车了,联村干部为我们解决了大麻烦。”

  除去为村民解决大大小小的困难和矛盾,村里的发展也有了新气象。西门村是当地有名的“空壳村”,原来负债130多万元。联村干部何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民算账,并成功说服村民对征地拆迁所得费用进行提留,用于一栋8层的办公楼建设。办公楼投入使用后,第一年的租金收入就达到80万元。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富余后,西门村还将这些收益通过分发补助的方法变成了老百姓的实惠。

  当地老百姓说,开展驻乡进村访户工作以后,生活中多出来的不仅是“民情联系卡”,更是不间断的嘘寒问暖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说,乡镇干部联村访户对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开展有很多好处,一方面,乡镇干部眼界开阔、点子多,对于政策了解全面,是民意诉求传达的“直通车”;另一方面,当村民和村干部发生矛盾时,联村干部作为相对公正的第三方,更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治理“慵懒散”,“首长”变“脚掌”

  在走访工作开展初期,一些干部有些想法,思想上有抵触,觉得没事找事;有的怕听不懂方言,担心热脸贴了冷屁股;还有的怕走山路、怕吃苦。但是走了几趟以后,认为“走和不走大不一样”。当地党委政府也发现,通过走访,大批干部的能力得到锻炼,过去的“首长”变成了常下基层的“脚掌”,“骄娇”二气少了。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浙江省35岁以下乡镇干部占41%,大多为出了家门、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1989年出生的许蔚大学毕业就到寿昌镇城建规划部门工作,今年年初,这名典型的“三门干部”开始担任石泉村联村助理。“自从做了联村工作和老百姓真正打上了交道,渐渐学会了换位思考,这种成长是自己起先没有预料到的。”许蔚说。

  寿昌镇党委委员吴秀梅说,干部联村访户,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还搭建了年轻干部锻炼成长平台,倒逼他们学方言、学政策、学技能、学做群众工作,年轻干部少了书生气、多了泥土味。

  建德市委宣传部部长汪华瑛认为,只有真正放下身段、沉下心去了解百姓的需求,治理部分干部中的“慵懒散”现象,工作的开展才能与时俱进。

  理顺百姓“气”,摸排新隐患

  建德为什么要组织干部联村访户?“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率先开展这项工作的寿昌镇党委书记吕平说,联村干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但在发展过程中日趋形式化、表面化。联村变成了联系村干部,脚步没有真正踩下去,疏远了干群关系。这几年来又恰逢大发展时期,寿昌镇矛盾问题集中。

  “我们就想,与其‘等到群众找上门,不如上门找群众’。”寿昌镇镇长姜建生说,他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展了这项走访活动,结果发现效果出奇的好。2013年在建德市16个乡镇综合目标考核中,寿昌从2011年的第14位跃居到第2位。两年一次的村委会直选,一次成功率由最初的4个村提高到11个。百姓的心齐了,对干部的评价和认可度也大大提高了。

  西门村原村委会主任翁祖湘退休后去了城里带孙子,他说,每次回到村里感觉变化都很大,以前当村干部的时候群众天天上门告状,现在联村干部主动走访群众,把矛盾解决在萌芽阶段。“从小事中积累老百姓对干部的信任,密切的干群关系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建立起来的。”

  如今,这项工作已在建德市全面推开,下访联村的干部也从过去的百名扩展到了近2000名。截至目前,全市联村干部已累计走访农户11万余户,发放民情联系卡12万余份,帮助解决问题1万余个。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0日 09:05 来源:新华网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