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心心相印一家亲

——一位社区书记的“群众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张丽萍把为社区服务的环卫工人视为亲人,每年都特邀他们参加社区春节年会,给他们送纪念品。图为张丽萍(中)与环卫工人们在一起交谈。 齐 静 记者/王荣琦 摄

  社区的事虽然很多,但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就会影响一群人,凝聚一方心。 ——张丽萍

  14年前,张丽萍郑重地在记事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社区是什么?社区书记干什么?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社区书记要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困。

  14个寒来暑往,张丽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诺言:无数次走家入户,访民生、知民情,无数次“头脑风暴”创新服务群众载体;无数次充当 “调解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将心比心,只有跟居民 ‘掏心窝子’,他们才能跟你实打实。”短发、温和、理性睿智的张丽萍,把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履行社区书记职责的第一准则,用心、用情、用爱服务群众,把党的温暖送进辖区3200多户居民家中。

  在远与近的变换中,她与居民的心贴得越来越紧

  2000年11月,张丽萍从部队工作岗位退下来,含泪告别生活了25年的军营。这一年她40岁,女儿4岁。

  那一阵子,清闲下来的张丽萍几乎每周都要和战友聚一聚。很快,这种舒适的日子被大连市中山区桃源街道一则招聘启事打破了,长利社区要招聘社区工作人员。 2000年底,张丽萍参加竞聘。凭着一颗乐于助人的爱心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她顺利入选并当上了长利社区党总支书记。从此,张丽萍在社区这个既小又大的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干,和辖区居民一道,倾心尽力建设美好和谐幸福家园。

  也是从那时开始,原先跟张丽萍走动频繁的战友们,和她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她们说:“自打丽萍到了社区,每次约她,得到的回答总是很无奈的那句话‘过段时间再说吧’。 ”

  张丽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她去厨房,帮范大爷包饺子去了。 ”女儿说。

  “山体滑坡,她去现场了。 ”丈夫说。

  “张大妈去世,她去‘送行’了。”邻居说。

  “七号楼居民家下水管道堵了,她找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去了。 ”同事说。

  ……

  张丽萍到底去了哪,又干了些什么?让我们循着张丽萍的心路历程,走近她悉心服务社区百姓的那一个个镜头。

  社区居民冯建设家房子突然着火,张丽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冯建设患有脑病,家里本不宽裕,这场大火一下子让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张丽萍立即安排人帮其收拾房子,安装门窗,并将火灾损失情况上报有关部门,为其申请到了3000元钱的困难补贴。 

  在王龙盛家,张丽萍右手翻炒着锅里的红烧肉,左手举着手机跟王龙盛的大哥打电话:“大哥你就安心照顾大嫂吧,弟弟这边有我们呢。 ”电话中传出的声音有些哽咽:“我这边实在是离不开……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怎么度过这个坎……”王龙盛是一位重度残疾人,平日只能靠轮椅代步,生活上主要依靠年迈的父母和哥哥嫂子照顾。 6年前,王龙盛的父母相继病逝,2012年11月,他嫂子又查出患上癌症,他哥哥想好好照顾妻子,但又不放心王龙盛,两难中,他找到了社区。从此,张丽萍带领社区人员走进了王龙盛的家,为他做饭、洗衣、收拾家。除夕她最后一个离开王龙盛的家,初七又是她第一个去给王龙盛拜年。在张丽萍的带动下,有很多好心人走进王龙盛家,帮他洗澡,替他擦身。 

  刘加荣的丈夫是复员伤残军人,儿子突然查出患有白血病,这一沉重的打击,一度让她万念俱灰。张丽萍特事特办,跑前跑后,帮助申请大病救助,待孩子病情稳定后,她每年从自己工资中拿钱供孩子上学。 

  …… 

  张丽萍爱上网、能淘宝,是社区最早使用微信的人……凡是居民喜欢的,生活需要的,她都要去学、都要涉猎。社区办晚会,她去当观众;孤寡老人过生日,她去送蛋糕;楼院举办“百家宴”,她去当“服务员”……在与居民交往中,张丽萍每天听到频率最多也是最喜爱的称呼,就是居民叫她“张书记”。在张丽萍心里,“书记”意味着责任,百姓越信任,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就越好。 

  “让每一户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我们追逐的梦;让每一个居民,过上平安的日子,是我们最真的心声。”这是长利社区居民创作的一首歌的歌词,也是社区书记张丽萍的座右铭。 14年社区行走,那些路上的时光,写满了张丽萍的奔波与疲惫,她的真情付出,似春风化雨,拂去了笼罩在辖区居民头上的阴霾。 

  从“难题多”到“问题少”,居民要求始终是她奋力前行的动力 

  有人把社区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筐”,意思是说社区的事多而杂。登门办事的人一拨接着一拨,案头上的问题一摞挨着一摞,书记遇到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这是许多社区无法绕开的真实现状。 

  张丽萍刚到社区时也是如此,每天都面临着一堆堆没完没了的烦心事。而如今,她却是另一番感受:“社区的难事明显少了,每年参加人代会,我都要向居民征询意见,可这几年,居民反映的问题总是越来越少了。 ” 

  10年前,长利社区出行难,乱事多……居民怨声载道。如今,那里的摸黑路没了,下水道通了,臭水沟清澈了,山坡路安上扶手了,山体墙加固了,楼院地面铺上了方砖,弃管楼房穿上了“棉衣”…… 

  “社区有今日,全靠张书记带得好。 ”张丽萍却说:“居民群众才是成就社区事业的坚强依靠。 ” 

  长利社区办公场所装修后,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党群活动室扩建到100平方米,而她至今连个独立的办公室都没有,每天只能挤在靠近大门口的一个冬天冷、夏天晒的角落里。许多人对此不解,“你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也就罢了,还坐最差的位置,至于吗? ” 

  “我们社区人员是由先锋社区和长利社区合并而成的,我对他们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因座位安排,让工作人员觉得有厚此薄彼的感觉,心里不舒服。 ”张丽萍很在意同事的内心感受。实际上,她坐这个位置,对大家也是一种激励。 

  榜样是引领,是动力。在张丽萍的带动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化激励为服务居民的行动。 “张书记吃苦在前,我们特别服气。无论何时有任务,大家全都积极参加。书记还有一绝活,做饭好吃,只要她中午在,我们就喊她去做饭啊! ”每天的午餐,逐渐演变成社区员工释放、传递正能量的圆桌聚会。 

  张丽萍还发动社区党员带头,开展“亲情牵手”社区老人活动,先后有50名志愿者和党员骨干,走进病困老人家中送温暖、献爱心。长利社区志愿者队伍,由一个人、几个人,发展到了一伙人、一群人。越来越多的辖区党员干部,集结到社区一线,加入到服务队伍中,奔走在大街小巷。 

  “社区能有这样的变化,源于我们有一帮能干的社区工作者,有一群热爱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居民群众。 ”有一年,大连下雪特别多。每次下过雪,社区居民都主动走上街头清扫。出租车司机感慨:“大连除雪,数长利社区扫得最干净。 ”今日之“长利”,居民自己的事自己办、邻里的事互助办、大家的事共同办;邻里间相知、相容、相助;亲人们互敬、互爱、互谅;尊老、敬老、养老在社区蔚然成风。 

  2011年8月,强热带风暴“梅花”来袭,社区长利巷21号楼南侧的挡土墙坍塌,大量的泥石从山上冲下来,直接威胁到3栋楼共96户居民的安全。张丽萍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扔掉手中的雨伞投入抢险,装沙袋、清污泥、堵水引流,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泥打滚。辖区老百姓看在眼里,紧跟着加入到抢险队伍中,很快就筑起了一道防水墙。一些党员、群众也自发地组成了服务小分队,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大家背的背、抬的抬,奋战了1天1夜,个个浑身湿透……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居民王天途,他逢人便说:“八月的桂花,腊月的梅,不如张丽萍的心灵美,她是我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 

  当好居民代言人,把尊重民意作为责任担当 

  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种社会资源在这里聚集,各种社会矛盾在这里交会,各种社情民意在这里涌动。作为社区书记,10几年来,张丽萍始终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义不容辞的内心坚守和责任担当。 

  “居民来了要热情接待,化解矛盾一定要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张丽萍身体力行,利用休息时间,带头将自己包户的鸣鹤街44号楼108家住户,全部走访一遍,将居民的意愿和要求全部记录下来。 

  为了准确掌握居民的意愿需求,张丽萍组织成立了“百姓之家”群众工作站、“和和”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总结出了“找上门的事立即办、看到的事主动办、想到的事及时办”的“三步调解工作法”;开通了96816民情热线,楼院悬挂民情信箱、社区网站设立QQ群;创建了民意配送服务体系,组建以社区干部、楼院党支部书记、党员中心户为主体的“唠嗑队”,定期入户走访,听民情解民忧;定期召开“党员议事苑”会议、设立社区民意诉求接待室。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张丽萍的对策是,尊重合理诉求,平衡矛盾关系,维护居民利益。长利巷有一条500多米长的泥土坡路,一遇冬天下雪,车上不去,人下不来,800多户居民怨声载道。在社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张丽萍通过区人大把问题反映到城建部门。很快,这条路被安上了护栏,修建了阶梯,铺上了水泥路面。辖区福利厂改建,后面一栋住宅楼被挡光,居民们想上访。张丽萍主动上前揽事揽责:“你们找市里区里,不如先找我,我要是解决不了,你们再去反映也不迟。 ”她召开居民代表议事会议,论证解决办法,代表这些居民向建造方提出要求。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协商,33户居民根据挡光程度不同,分别得到3000元到5万元不等的经济补偿。 

  河沿巷6号楼一楼户主,因下水管道渗水和承租方发生矛盾,为给承租方和物业施加压力,赌气将自来水的总阀关掉。张丽萍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并劝解一楼住户说:“我们也有父母,不能光考虑自己利益,不考虑老人们吃不上水的难,你的事由我们负责协调……”她带着房主四处联系维修事宜,最终住户、社区、物业、产权单位四方达成谅解,矛盾顺利化解。 

  对群众反映强烈、社区又力不能及的重大民生问题,张丽萍利用自己市、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身份,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交建议、议案。这些年,围绕居民的意愿诉求,她先后递交了“失业人员暖气费补贴”、“女大学生就业”、“女职工生育保险”、“居民住院门槛费减免”等建议、议案110多条。其中,提高企业职工遗属生活补贴标准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后,全市企业职工遗属生活补贴标准一下子由156元/月,提高到320元/月。 

  “弃管楼”是社区矛盾集中的地方,也是百姓积怨最多的地方。张丽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10多名市区“两代表”,从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专管机构、加大资金保障等6个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弃管楼”的整治建议,不仅得到认可,而且转化为全市性的民生工程:楼体“穿棉衣”、地面铺方砖、楼间铺油路、山体建护坡…… 

  “一名称职的社区书记,既要热心肠,还要有担当,能够为百姓说话,时刻维护居民利益。 ”近年来,张丽萍听取受理和妥善解决类似的群众诉求多达300余件。 

  智慧服务,有心有情更要有招法 

  长利社区的居民都知道,张丽萍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哪里有困难,她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张丽萍常说:“群众需求千千万,社区不可能全都满足。但每做一件事,哪怕是芝麻大点的事,都应该让群众看到一缕希望,增添一份信心。 ” 

  许多老年人常常 “因忘事而苦恼”。对此,张丽萍专门拿出半年时间,带领社区人员走进老人家庭,手把手地帮助老人将常用的各种票单、收据、交费卡,常用电话号码和生活用品等,进行分类装盒、入柜,逐人逐户地为老人建立起“家庭生活档案”。对需要特别关照的200多个低保户、孤寡老人、贫困家庭,建立了 “特殊群体信息档案”。针对老年人信息反应“迟钝”,对各种惠民新政策享受过迟过时、对应知应会的新法新规经常漏知偏知等问题,张丽萍依托社区公示板、楼院宣传栏、热线电话、QQ群以及楼长会、居民议事会等平台,建立起居民应知信息发布制度,对政府出台的各种惠民新政策在第一时间向居民广而告之。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张丽萍总结推出了“七送七心一家亲”服务法:为贫弱的人送帮扶、提供“爱心式”的服务,为残障的人送保障、提供“贴心式”的服务,为失业的人送岗位、提供“热心式”的服务,为育龄的人送健康、提供“细心式”的服务,为空巢的人送慰藉,提供“暖心式”的服务,为流动的人送法规、提供“诚心式”的服务,为大众的人送快乐,提供“恒心式”的服务;“一家亲”就是为特殊群体送去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她的“服务菜单”上可以破译出多少智慧的结晶。 

  居民张淑英早年失独,后又患上了直肠癌,由于术后治疗费用大,亲戚朋友都不敢来往,她和老伴感觉活着了无生趣。张丽萍得知情况后,和社区工作人员轮流上门陪老人唠嗑,节日按习俗送元宵、粽子、月饼等,重阳节请她吃“饺子宴”,年年如此。临近2014年春节,老人见张丽萍又送来节日用品,拉着她的手过意不去地说:“你们也挺忙的,就不用每个节都来看我们了。 ”张丽萍每次就重复着一句话:“阿姨,没什么,不用谢。 ” 

  城市改造、居民动迁,一些重点帮扶对象成了张丽萍的牵挂。她坚持做到“三个不变”:慰问对象不变、上门看望不变、倾注感情不变。居民康娟兰的丈夫因病过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在这一家最为艰难的时候,张丽萍和两名社区干部登门服务。她们3人利用3天时间,帮其粉刷了墙壁、门窗,重新布置摆放了室内物品,光死耗子就清除了5只。 17年没修整过的房屋,焕然一新。 “看到家里窗明几净,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环顾整洁的房间,让残疾人康娟兰的心情明朗起来。 

  对流动党员,张丽萍主动为他们建立“特别档案”,运用网络平台和手机信息系统,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双向共管机制”,保证党员无论走到哪,都有人管、受关怀。盲人张宝亭是建国初期的劳模,动迁离开社区后,张丽萍隔上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一次,给他送米送面送奶送蛋。老人非常感动,搬家打包的行李始终不肯拆开,目的就是想随时搬回长利社区。 

  半身不遂的曹作宽丧失劳动能力后,妻子抛弃了他,儿子也离开了他,因还不起贷款,仅有的一处房子也被妻子卖掉,致使他流落街头。张丽萍第一时间给他办理了低保,把他送到了养老院。60岁生日前,曹作宽打电话给社区说他交不上欠缴3年的养老保险费,只好放弃退休了。张丽萍一听,意识到若不管,他后半生就没有了保障。第二天,她从家里拿来3000多元钱,当为他补交时,才发现他的失业关系并不在长利社区,她跑到街道找到主管领导帮着联系,在网上把曹作宽关系转了过来,又为他补交了大龄减免后3年的保险费,使他按时退休,每个月有退休金2800多元钱。现在老人经常给她来电话报平安,一开口就说:“张书记,你好,是我,老曹,还活着呢,托你的福。 ” 

  环卫工人不是社区管理的人,但驻在社区,清洁社区。这两年,张丽萍每年都特邀他们参加社区春节年会,给他们送纪念品。去年,她又组织社区摄影志愿者协会免费为80多名环卫工人照证明照、为15对环卫工人照夫妻照。一位结婚40多年没照过夫妻照的环卫工人从心底喊出一句“谢谢张书记”。 

  为幸福导航,向居民传递正能量 

  长利社区与大连市著名的老虎滩公园毗邻,现有居民3120余户,人口9100多人,其中流动人口500多人,是典型的人员成分杂、困难群众多、社会管理难的老旧城区。 

  也因为如此,这些年,围绕改善民生、化解民忧,张丽萍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事儿,帮了许许多多的人。然而,她更清楚,作为社区书记,既要关注居民生活中的“忧”,更要重视为他们送去“乐”,为居民创造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是一个基层党组织书记的本分。 

  早些年,社区居民退休后,没有业余活动。张丽萍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组织社区党员干部献计献策,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在她的运作下,社区先后组建起合唱队、摄影协会、集邮协会等10余个群众性文化团队,每个月都组织开展适合居民群众特点的文化、艺术、娱乐、健身等活动。社区还成立了市民文化学校,开设了英语、书法、声乐、舞蹈、摄影等课程。以家庭为主体,连续7年举办“祖孙同乐趣味运动会”,以和谐邻里为主题,连续3年开展了“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 

  “合唱团刚成立时,没有乐器,张书记把自己家的雅马哈电子琴扛来了,一用就是9年。 ”合唱团团长孙贵珍述说着感动。 

  “张书记为我们摄影协会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也想为大家做点实事,来回报社区的扶持。 ”长利社区摄影协会会长孙东兵非常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多年来,摄影协会的会员们,一直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为辖区低保家庭、孤寡残病群体、老党员、老模范免费拍摄照片,点染居民的生活。 

  在城市社区,有生活多姿多彩的人,也有人生迷茫的人。对后者,张丽萍数年如一日,既用情去做他们生活上的帮手,更用心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原本性格开朗的陈敏因患重病日渐寡言少语,自我封闭,精神消沉,还常常多日不吃饭。那些日子,张丽萍天天到陈敏家陪她拉家常。陈敏会唱歌,张丽萍就邀请她参加社区老年合唱团,社区组织活动,也都拉上她。这让陈敏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渐渐融入了社区大家庭。她非常感激张丽萍,临终前再三叮嘱邻居:“一定让张书记去送我。 ” 

  这些年,让张丽萍最为牵挂的是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 “帮助一个人就业,就能燃起一家人的生活希望。 ”她带领社区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摸清了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就业方案。她与辖区单位普遍建立用工信息交流平台,输送下岗失业职工近百人。 

  2003年12月,听说擅长绘画的李敏老师退休了,张丽萍同社区工作人员立即登门拜访。推开房门,满墙的布贴画让她眼前一亮,心想,这么漂亮的画品,一定大受市场欢迎。如果失业的姐妹们学会了这门手艺,就可以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了。张丽萍立即考察市场,邀请行家对布贴画市场进行论证,诚恳地邀请李敏在社区开办布贴画制作培训班。 

  李敏老师被张丽萍的满腔热情打动,决定不收报酬,义务助阵。2004年6月,张丽萍腾出一间6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建起长利社区布贴画就业培训基地。同年11月,长利社区依托这个培训基地成立了布贴画手工艺品工厂。截至目前,这个布贴画手工艺品厂已经帮助135名失业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 

  入狱10年之久的小宫被提前释放。出狱那天,张丽萍花300元钱托人给他买了一套新衣服,还让社区工作人员给他送去200元钱。小宫回到社区后,张丽萍一边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好好生活,一边协调有关部门为小宫落户口、办身份证。小宫的父亲留给他一处住房,因小宫服刑欠交房租4800多元而被封,在张丽萍的协调下小宫很快拿到了房产证。随后,她又帮助小宫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了日工资70元的缝纫工作。有了住房和工作,让小宫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感动地说:“在我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张书记帮我开启了新的生活。 ” 

  有过伤有过痛,但收获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践诺 

  十四载社区生活,十四载酸甜苦辣,有过伤心有过流泪。 “可是,我无怨无悔! ”张丽萍说。 

  张丽萍在社区当了14年书记,女儿也从4岁长到了18岁,如今已是一名优秀的高中生。 

  张丽萍的爱人是位军医,他们结婚后一直两地生活,她36岁那年才生下宝贝女儿。 “非典”那年,她爱人奉命赴京参加“抗非”工作。那阵子,社区的“抗非”任务相当重。张丽萍每天入户排查,经常忙到半夜。由于社区临时性、突发性工作特别多,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这使得张丽萍对家、对孩子的照顾难以保证。无奈的女儿不得不常常寄宿于邻居、亲友家,吃快餐、吃百家饭。这让张丽萍既愧对于孩子,又感激居民。 

  一次,婆婆生病,女儿无人照看,张丽萍就把孩子带到社区。不承想,孩子在玩耍中将桌子底下彩色的耗子药误当成小食品吃了,被立即送到医院洗胃抢救,一直折腾到半夜。面对哭个不停的孩子,她既后怕又愧疚,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出院后不久,为使社区布贴画就业基地尽快地建立起来,张丽萍又把发高烧的女儿托付给战友照看,等忙到晚上9点多,女儿的高烧还没退。回到家中,孩子对她说:“妈妈,我一天都没吃饭了,给我煮碗方便面吧。 ”可是当张丽萍把方便面煮好后,发现孩子已经含着眼泪睡着了。第二天孩子就因发高烧患上肺炎住进医院。战友不理解她:“丽萍,你还是孩子亲妈吗?你这么干值吗? ”张丽萍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提问,她也曾犹豫过,但最终没有动摇她的决心。因为应聘社区书记是她自己的选择,是群众对她的支持,是组织对她的信任。 

  2012年2月,张丽萍患病住院。当时社区只有党总支副书记齐静一人知道,她怕给大家添麻烦,就让齐静帮她保密:“谁也别告诉,就说我去沈阳开会了。 ” 

  可近一个月的时间没看到张丽萍,居民们非常担心,天天到社区打听张书记去哪了?什么时候上班?特别是残疾人王龙盛,每天都费劲地摇着轮椅来社区看她来没来。 

  张丽萍出院上班,一进屋,呼啦一下子围上来一大帮人,社区干部和居民们七嘴八舌地问她去哪了?怎么瘦了?张丽萍这才吞吞吐吐地回答说,生病住院了。 

  大家又气又心疼:“住院为什么不吱一声啊,咱们好去看看你!谁有事都麻烦你,可你生病住院了都不告诉大家! ”一席话,让张丽萍的眼眶红了。 

  这些年,在居民心里,最值得信赖的人是“张书记”,有事最爱找的人也是“张书记”,就连宠物狗丢了、水杯盖掉进马桶这样的鸡毛蒜皮小事也不例外。每每谈到这些,张丽萍深感欣慰和知足。 

  使命召唤,时代见证。党的基层好干部张丽萍,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融入到社区服务居民的行动中,她带领她的团队用生动实践,诠释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永恒主题。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1日 11:19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